|
||||
|
||||
一年多前,惠州首推专业社工外展服务模式,针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科学化、专业化、项目化救助,为流浪汉们送去温暖。 据惠州市救助站站长陈晓明介绍,惠州市流浪乞讨人员外展服务项目于2015年11月正式启动,市救助站向惠州市蓝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购买服务,专业社工通过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专业方法,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临时救助、个案辅导等服务。 帮助出走17年的流浪者 回家 前不久,惠州市救助站接到一位热心市民的微博求助,称博罗龙溪镇有一位流浪汉长期滞留某商场附近,该流浪汉以捡垃圾为食,刮风下雨都躺在垃圾桶旁边,希望政府和热心人士予以救助。 接到市民反映的信息后,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和蓝天社工服务中心的社工立刻赶往事发地点。在市民的帮助下,工作人员最终在一处房屋角落找到了流浪汉解某。“当时他躺在那里,衣衫不整,全身脏臭。”蓝天社工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周勇蝶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经过询问,解某疑似精神异常,便将其送往惠州市复员退伍军人医院进行治疗。两个月后,解某病情得到明显好转,情绪趋于稳定,开始有一定的自知力。 后经调查了解才得知,解某是云南曲靖人,今年39岁,已经离家出走17年,后来流浪到惠州。救助人员和社工联系到他的一位亲属,但其亲属表示无法来惠接领。社工通过观察发现,解某当时病情还不稳定,平时沉默寡言,心理干扰因素较大,于是对他进行了个性化心理辅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干预,解某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回家意愿。在社工协助下,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把他送到了昆明市救助站,由当地救助人员护送其回家,并为其建立了精神障碍患者的健康档案。 陈晓明说,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类人群往往情况较为复杂,特别是像解某这样的精神障碍患者,由于救助站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很难对其进行有效沟通和救助。现在,由具备更多专业知识和技巧的专业社工介入,更有利于救助的顺利开展。 近日,记者跟访了蓝天社工机构进行一次外展服务。在市区一立交桥下,37岁的流浪者卢某收到了社工给他们送来的一张棉被和一些食物。卢某说,他在附近打工,但收入很低,为了省房租,便选择在立交桥下露宿,“这已是我这个月第二次得到了帮助,他们(社工)不仅给我物资帮助,还会给我进行心理疏导,教我们如何找到好点的工作,我打心底感激他们。” “外展+院舍”实现社工 服务无缝对接 外展社会工作通常是由社工主动到流浪乞讨人员活动区域(如街头),通过提供辅导、资料及转介服务,采取一定专业化、多样化方式,使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妥善救助和安置。据了解,惠州以往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外展救助均由救助站工作人员开展,但由于受人员数量、专业技能的限制,外展服务往往难度较大。 为打破这一瓶颈,上个月,惠州市流浪乞讨人员外展服务项目正式启动,市救助站引入惠州市蓝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帮扶,目前项目主要在惠城区、仲恺区等流浪人员较多的地方实施。 据周勇蝶介绍,目前蓝天社工机构派遣了2名社工,协同救助站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外展救助服务组,每周安排3次在项目实施区域实行常规巡查,为他们提供食宿、医疗、返乡乘车凭证等救助,并告知他们求助的方法。对开展服务的流浪乞讨人员,由社工机构做好资料登记收集工作,每月报送市救助站备案。 外展社工肩负多种职责。对于愿意接受救助的,配合救助站工作人员送其到救助站;流浪乞讨人员如果患病,要配合救助站转介至医疗机构治疗;对于不愿意接受救助的,要为其提供食品、衣物等,并在下一次巡查中进行回访;而对于个别服务需求强烈的流浪乞讨人员则建立个案服务,社工对其进行长期跟踪服务,由市救助站提供资源配合。 不仅如此,对于送到救助站的流浪乞讨人员,外展社工还要将他们对接给院舍社工(即在救助站内开展服务的专业社工),由院舍社工进行跟踪服务,进一步开展心理辅导、行为矫治服务,实现流浪乞讨救助人员全程专业帮扶。“我们通过多个案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往往不仅仅只是物资缺乏,而且在精神上更需要关怀,这就需要我们开展心理辅导服务。” 陈晓明说,市救助站早在2012年就开始开展社会救助的社工模式,但只仅限于救助站内,外展社会工作一直处于空白,现在尝试外展社工服务模式,实现了“外展+院舍”社工服务的无缝对接,经过项目化、专业化运作,将极大提高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水平。 陈晓明同时表示,和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相比,惠州目前社工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开展社会救助的专业社工机构还十分缺乏,同时整个社会对社工的认知和接纳程度还不高,更不用说社工外展服务,因此这项举措尚处在试运行期,等项目完善后,社工外展服务模式将向全市各县推广。 (据《南方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