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社工让社区更美好
   第10版:社工让社区更美好
   第11版:社工让社区更美好
   第12版:
   第13版:年检
   第14版:年检
   第15版:年检
   第16版:年检
公益地图:寻找附近的NGO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社工让社区更美好

第10版
社工让社区更美好

第11版
社工让社区更美好

第12版

第13版
年检

第14版
年检

第15版
年检

第16版
年检

新闻内容
2017年03月2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公益地图:寻找附近的NGO

    深圳市图鸥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的公益地图可以按省进行查找,同时还可以进行关键词搜索

    附近的NGO页面展示:一个红点代表一家公益组织

    如果你是一名志愿者,想知道身边有哪些公益组织,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在公益组织上班,想让附近的人更方便地找到你,有什么好办法?

    如果你热爱公益,想了解某地公益行业发展情况,哪种途径最简便?

    在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这些都不是问题!

    不久前,一款名叫“附近的NGO”的微信小程序悄然上线。通过这个小程序,你可以查询附近有哪些公益组织,也可以自主发布公益组织的位置信息。发布4个小时后,有100多家机构上线;发布三天后,已有将近1000家机构上线。

    其实,除了这款最新的微信小程序,很多机构和公益组织都开发或尝试做过类似的“公益地图”,其不仅能够将公益事业的参与者便捷地联接起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区域内公益行业的发展。

    正如“附近的NGO”小程序的开发者、北京极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益科技)创始人张军宏所说:“小程序的上线,让公益变得更有趣的同时,也让公益人彼此联结更紧密,让公益和社会联结更紧密。从附近的NGO出发,我们将迎来新的时代。”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公益地图

    在微信“发现”功能中找到“小程序”,搜索“附近的NGO”,就能进入小程序页面,跟其他地图类似,页面上有一个绿色的圆点,表示你当前所在位置,而上面一个个红色的点,就表示附近的公益组织。点击这些小红点,就会出现公益组织的名字,包括地址、电话以及机构的简介等信息。

    当你到达某个地方后,就可以通过这个小程序看一看周边有哪些公益组织,通过公开的联系方式和他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还可以去参观、拜访。此外,你还可以通过小红点的密集程度直观地了解当地公益行业大体的发展水平。

    当然,作为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公益组织也可以提交自家机构的信息,流程也非常简便。点击页面底部“我的提交”,进入输入页面。发布之后,机构信息就会在公益地图上显示出来,方便附近的人发现你。

    与开发一款APP或其他应用相比,微信小程序相对简单,操作和使用也很方便,不存在适配的问题,也不占手机内存,而其最突出的一个优势就是可以转发、分享。

    张军宏表示,今后还将开发互动功能,让用户可以在这款小程序上和附近的公益伙伴进行互动,进而一起参加附近的公益活动。

    谈起为何会做这样一款小程序,张军宏表示:“我去深圳参加慈展会,包括去外地出差的时候,总想和当地的公益组织进行交流,我想知道他们在哪儿,但是又找不到。微信小程序刚刚上线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就想能不能做这样一个产品,这样的话当我到某个地方后,通过它就能知道当地有什么公益组织,方便和他们进行联系。”

    更多公益地图模式

    据记者了解,去年年底,广州市将打造“15分钟社区步行生活圈”列入了城市规划。在今年1月初举行的主题为“社区组织和社区实验”的第二届广州社会组织研究年会上,广州社会组织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千禾社区基金会副理事长朱健刚提出,设计社会组织分布GPS地图和“15分钟社区步行生活圈”规划结合起来。

    也就是说,利用GPS技术,挖掘出社会组织分布稀疏、服务领域同质性较强的社区,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在数量、服务领域、服务对象更合理地布局,提高社会组织在社区中的密度,让居民在家附近就可以轻松找到能为其服务的社会组织。

    目前,这份理想中的GPS导航地图还未正式上线,不过在佛山和上海等城市,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案例。

    2015年3月17日,佛山市2015年“岭南社工宣传周”系列活动启动。当天,佛山市社会组织电子地图(即公益地图)也正式上线。据了解,该公益地图是佛山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在佛山社会组织论坛的基础上研发制作,目的是为准确掌握佛山市社会组织的总体情况和动态变化,有效整合社会组织资源,同时加强公众认知以及彼此间的合作。

    通过该地图,市民可以查到佛山市所有在册登记和备案的社会组织,且只需登录佛山社会组织论坛,即可利用电子地图功能搜索到周边的社会组织。除可详细浏览其名称、电话、地址、简介、服务方向、品牌项目、活动相册、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外,用户还可通过GPS定位实现驾车、公交和步行导航。而且,通过在线预约、留言、对话功能,用户还可以方便地实现互动交流。

    据了解,这一公益地图今后还将增加手机端尤其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全面支持,让大部分操作能在手机上完成。

    上海版的公益地图功能基本与佛山版相同,不过推出的时间要晚一年多。2016年10月,上海启动了万家公益基地建设计划,全面建设“公益之城”,借助公益基地,上海推出了自己的公益地图。用户可利用电子地图功能搜索周边的公益基地,除可浏览公益机构的名称、电话、地址、简介、服务方向、品牌项目、活动相册、公益需求等信息外,也可通过GPS定位实现驾车、公交和步行导航。

    相比而言,目前开发全国版的公益地图的机构并不多,深圳市图鸥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是其中之一。该机构前身为NGO 2.0,成立于2009年5月,2014年8月正式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机构有一个公益地图项目,定位为“国内公益组织的众包式集中展示平台和动态数据中心,公益组织和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对接平台”。简单来说,他们做的既是一个公益组织分布地图,也是一个供公益组织和社会资源对接的平台。

    目前,已有2650家公益机构在此款公益地图上注册,通过这个地图,公众可以看到最新的公益活动,包括项目的最新动态以及相关机构的信息、联系方式以及项目地址等。此外,通过该公益地图我们还可以找到各地的公益组织。公益机构也可以进行注册,提交自己机构的信息。

    在该地图上还可以按省进行查找,同时还可以进行关键词搜索,比如点击陕西省,就会出现上图的页面,方便用户快速找到自己想要找的公益组织的类型,并且在地图上标注出公益组织的大致位置。点击图中右侧图片,会出现具体的机构信息和联系方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机构的信息可以分享到微博、微信、腾讯QQ等多个平台。

    公益地图如何更有意义

    “我特别希望有这样一个产品,因为我每到一个地方都想知道周边有哪些公益组织,想和他们沟通交流,但很难联系上他们。”记者通过随机采访发现,公益行业从业者对于公益地图的评价都很高,且希望有一款成熟好用的产品。

    但对于目前一些公益地图功能的单一性以及信息的不确定性,他们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还以“附近的NGO”微信小程序为例:

    “这款公益地图上显示的不仅仅是公益组织,还有一些无用的信息甚至是广告信息……”

    “做公众倡导挺好的,但由于是开放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提交信息,没有审核和授权,确实有点担心……”

    “这款公益地图的功能比较单一,如果能够增加一键打电话或者一键导航、查询等功能就更好了……”

    而这,或许是公益行业从业者对公益地图产品的态度或者期望。

    “我们现在还探索这种模式的可行性,等确定可行之后就会召集扩充现有团队。”作为一个从20年前就开始学习写代码、后又踏入公益圈的人,张军宏对“附近的NGO”公益地图的态度是“谨慎看好”,“因为它可以分享,使用比较简单,在一定程度上和APP形成了互补关系,而且一般行业细分总会给特定的场景带来更好的解决方案。最开始我们做这件事是因为它有趣,下一步要让它变得有用。今后,公益组织、志愿者、捐赠人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我们会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逐步完善功能。”

    那么,公益地图的存在到底有多大意义?如果想要得到公益圈的认可,开发者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就此,记者采访了广州社会组织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千禾社区基金会副理事长朱健刚。

    他表示:“公益地图能将社会组织的分布清晰地呈现出来,无论对于社会组织自身的传播与对外交流、社会组织研究、政府服务管理、公众了解和参与公益,都有价值,这是互联网+公益的创新。”

    对社会组织而言,当下用于展示的平台和渠道越来越多。朱健刚认为,公益地图需要更多地考虑能否利用自身优势,带给这些不同类型、关注不同议题的社会组织在公众传播和社会资源整合上新的突破,使其有更强的便利性、有效性,真正能连结公众,为更多人使用,而不再只是公益圈自己玩的工具。”

    事实上,公众对于公益地图这样的公益产品也有很大的期待。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助理黄真平表示,新的事物没有发展起来,可能是因为技术不成熟、模式不成熟,也可能是不符合公众的期待。他说:“对于公益地图的发起方来说,不管其是个人还是公益机构,最好以法人化的机制和那些与公众接触比较多的群体进行合作,比如百度地图或高德地图等能够提供定位系统而且能够获得公众信任的互联网平台,使彼此的信任叠加,彼此的商业模式互补,实现社会支持系统共享。这样才能实现公众参与起来方便、社会受益、发起机构也能得到适当回报的状态。”

    ■ 本报记者 皮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