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月13日,一年一度的春运大幕正式拉开。因为今年春节比往年来得早了些,学生流、探亲流、务工返乡流等客流高峰重叠,也让今年春运买票成为近年来最难的一次。 即便如此,很多人还是想尽办法买票回家。因为,对中国人来说,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排除万难也要回家陪父母过年。于是,“常回家看看”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再次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 2012年1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修改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改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列入法律条文之中。但是,由于并没有细化法律责任,也没有附加具体的实施细则,这一规定一直面临落地难的尴尬。 与此同时,我国老龄化也在逐步加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留守老年人、空巢老年人增多,养老照护成为日益严峻的社会挑战。 为了让法律能落地,对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常回家看看”这一内容,各个地方纷纷出台配套的地方条例进行了强化,其中除了鼓励性的规定之外,一些地方还有一些创新举措。 比如,《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就规定,如果子女等家庭成员拒不探望老人,老人可以提起诉讼,要求他们履行探望的义务。如果当事人拒不执行这一生效判决,相关信息将会归入信用平台,对当事人的买房、贷款等经济活动都将带来一定的影响。 “常回家看看”这个条款的可操作性确实很差,好的办法又比较难找。那么,孝顺父母是不是必须要亲自回家朝夕相处呢?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李超从另外一个角度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她指出,对父母的赡养可以分为物质赡养、精神赡养(也叫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三方面。其中,“常回家看看”主要是属于精神赡养这方面。而精神赡养还可以体现出更多的宽泛性,比如,经常打打电话、与父母视频、发微信等。 那么,对于常回家看看和父母养老问题,你是怎么看的呢?公益时报联合问卷网、凤凰公益推出本次益调查——入法多年,常回家看看,你做到了吗? 本次调查共有1030名网友参与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常回家看看面临种种现实困难,超四成网友认为应该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减少老年人的不便与寂寞。 调查发现,每周回家看望父母一次及以上的网友占33.57%,40.46%的网友每月看望一次。半年看望一次的只占18.58%,一年看望一次的只有7.39%。 常回家看看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网友践行。这一点也和网友对“常回家看看”列入法律条文效果的看法一致。过半网友认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入法以后对公众能够起到提醒作用。26.97%的网友认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不过仍有20.89%的网友认为没有促进作用,改变不了回不了家的现实困境。 怎样才能使物质和精神的养老问题都得到解决?除了大力发展社区养老之外,34.17%的网友认为需要政府出台政策,通过减免税、户籍开放、探亲假等措施为探望父母提供便利。仅14.29%的网友认为可以通过培育社区社会组织,让老人通过社会组织及老人自组织的活动找回生活的乐趣。宣传孝敬父母的典型的作用最不被认可,仅有7.48%的网友表示认同。 网友留言: 小鲁嘟嘟:不管是不是新年,都要常回家看看,父母每天都在期盼我们子女回家。 刀自磨砺:今年还是回不去,我真的好可怜啊。能够常回家看看,现在都成了一件特别困难的事。 孙岚533533:赡养老人,常回家看看,这是应尽的义务,本无需动用国家强制力量。现在,要用法律来保障、甚至用不分遗产加以“威慑”,弘扬孝道的传统美德教育到哪里去了?这份孝心,难到非得动用国家强制力才能维系? 浙江龙团长:现在有一个问题说回家看看的法律不够细,但我觉得更需要关注的是公司休假制度! ■ 本报记者 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