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截至1月16日9时 1月10日是全国第31个“110宣传日”,武汉市公安局在某支付平台上线了“迷失人员信息发布平台”。武汉市民进入该支付平台城市服务,开通“电子身份卡”,就可以在线浏览迷失人员信息。 如果有迷失人员24小时还未找到,或者迷失时间虽不到24小时,但人员比较特殊、情况危急,比如老人、小孩等,公安后台技术人员会将迷失人员具体情况发至平台,并推送给相关区域内开通了“电子身份卡”的用户,动员社会力量一同寻找。 已经有老人和孩子通过这个平台回家。2017新年临近,武汉青山区九旬老人熊某却走丢了。那时,迷失人员信息发布平台刚搭建完成,正在测试中。民警决定将熊老的信息发布到平台实测。3个小时后,消息来了。同在青山区的用户黄女士发现一位“迷路找不到家”的老人与平台上发布的熊老体貌特征相符,遂拨打了110报警,民警及时赶至现场,核实身份后将熊老送回了家。 据武汉市公安局指挥调度中心主任蔡永红介绍,目前,武汉每天迷失人员在80至90人,老人、小孩居多,大部分迷失人员在数小时之内即被找到。上述平台正式运行后,将重点关注迷失24小时以上的人员。发布之前,警方要审核相关手续,详细了解相关情况,收集迷失者的近期照片。而后将通过支付平台实时发布迷失人员信息,请广大市民协助“寻人”。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互联网首次在“寻人”领域发挥社会救援作用。此前一个经典案例是公安部的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这个系统接入了很多超级APP,用户可以根据这些APP推送的走失儿童体貌特征留意并协助公安系统找到他们。截至2016年12月15日,平台共发布信息572条,共找回儿童533名,儿童找回率为93%。 好的互联网产品应该是人性向善的扩大器,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将公益与产品融合,让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能随手表达爱心和善意,是互联网公益的探索方向。公益或许是解决社会问题最柔软的方式,再加上互联网的效率,或许还有更多想象空间。 《公益时报》联合凤凰公益、问卷网推出本期“益调查”:“你怎样看待互联网寻人效果?”本次调查从1月13日开始,截至1月16日9时,累计参与调查人数为2785人。 调查结果显示,超九成网友赞同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寻人信息,认为可以提高寻人的成功率。仅有8%的网友表示反对,觉得寻人信息入驻各大型平台会降低平台产品的体验感。 75%的网友认为这是社会发展到互联时代的必然产物,而且成功案例已有多起。有5%的网友认为互联技术的逐步发展,寻人还有更多想象空间。 对于如何提高寻人的成功率,35%的网友认为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发动公共资源寻找。如平台“团圆”等。30%的网友认为可以运用权威媒介打造品牌栏目,扩大影响推动寻找。如央视“等着我”栏目。20%的网友认为应该严厉打击涉走失人群的犯罪活动,保障走失人群权益。15%的网友认为可以通过公益组织发动社会力量,披露相关寻亲信息,联合多方力量开展寻亲活动。 网友留言: 娟娟溪流:通过系统及时找到了孩子,避免了孩子在外的风险是一件好事。 Bany超人:面对当前蓬勃发展的信息化大潮,寻人行动只有主动升级触网,及时搭上信息科技和网络应用的快车,更充分地发挥出信息科技效能,才能守护好回家之路。 white:普通民众在遇见迷路的儿童时,要多一分爱护和关注,反拐有你,才能让爱团圆! 心中的火焰:寻找失踪儿童不再是警方的单打独斗,而是借助亿万网民的力量一起寻找。 kindle:在大数据时代,失踪儿童的回家路将更通畅。 ■ 本报记者 张明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