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社会创新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年检
   第15版:新闻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王一亭:民国慈善第一人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社会创新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年检

第15版
新闻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王一亭:民国慈善第一人

    梓园是王一亭在上海的故居,上世纪,他曾在此设宴款待爱因斯坦夫妇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风云际会、狂飙突进。有“海上奇人”之称的王一亭,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领军人物。他不仅是辛亥革命的功臣及造诣深厚的海派书画大家,与吴昌硕并尊为“海上双璧”,且在金融、工商、教育、佛学、外交等诸多方面都颇有作为,尤其在慈善方面更是贡献巨大,以亿元巨资投身慈善事业,当之无愧地享有“民国慈善第一人”的美誉。

    创办慈善机构 

    进入近代,受西方救死扶伤、扶贫济弱的慈善思想及慈善组织的影响,民间慈善机构开始在中国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在民间的热潮中,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商人扮演了主力军的角色。王一亭是这支爱心队伍中的佼佼者,他在经商成功以后,投入巨资创办了一系列的慈善机构,开展了广泛的慈善救助活动。

    在20世纪初叶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30多年间,王一亭主要发起创立了以下这些慈善机构:上海孤儿院、中国妇孺救济会、中国济生会、广益中医院、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华慈善团联合会、华洋义赈会、浦东医院、上海中国红十字会时疫医院、上海乞丐教养院、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上海收容灾民办事处、上海救丐协会、华洋救护妇孺协会……

    这些慈善机构的经费,王一亭除了自掏腰包和在商界募集外,还采取举办书画展、菊花会、戏剧义演、游园会等多种形式募集。

    通过这些慈善机构,王一亭向寡妇、孤老、孤儿、灾民发放生活补助,发放衣米帮助穷人过冬,向饥饿的流民施粥,向穷人提供免费的防疫和诊疗,向贫不能殓的死者施舍棺材,掩埋露尸,收养那些丧失劳动力的人,收容、教化游民、乞丐、妓女和孤儿等。

    资助救济活动

    除了出资创办慈善机构,王一亭还积极资助已有的慈善机构。由于出资金额大,有些慈善机构就请他直接主持慈善救助工作。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曾对上海的慈善团体作过一次不完全的调查统计,在调查统计的30个慈善团体中,由王一亭任主持人或第一主持人的慈善团体有12个,占40%。对此,王个簪在他未刊印的手稿《王一亭先生言行记》中,曾有这样的评价:“凡国内种种善举组织关于养老、植孤、赈灾、放生,以致周恤贫病无告之伦,非创其始,即总其成。”

    为了公平、合理、有序地施放救济,王一亭主持制定了具体的救济标准,即寡妇、孤老、残疾者每月发0.5元,孤儿发0.4元,年末每人加发白米8升,每两年发棉衣1件。按照上述标准,仅是1928—1929年的冬季,王一亭主持下的同仁辅元堂发出1升米票7100张、2升米票12259张、衣1660件;位中善堂发出2升米票4200张、衣418件;联义善会发出1升米票10542张、2升米票6125张、衣16072件;广益善堂发出1升米票11500张、衣356件;沪南慈善会发出1升米票9100张、2升米票10295张、衣452件;仁济善堂发出1升米票10411张、衣694件;中国崇文会发出2升米票6700张、衣580件。如此大规模的救济,所需巨额善款募集之艰巨,发放工作之繁巨,可想而知。

    窥一斑而知全豹,在19世纪10至30年代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王一亭用在慈善事业上的资金之巨、时间之巨、精力之巨,难以想象。同样难以想象的是,当时有多少穷人和灾民得到了他主持的慈善机构的救济和帮助,免遭饥寒之苦,甚至免于死亡。

    发起赈灾活动

    作为上海滩上的三大买办之一,作为沪南商务分会会长、上海总商会协理、上海商业联合会主席,王一亭在上海商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很强的号召力。他将这种影响力和号召力充分运用到慈善事业中,一次又一次地发起和号召开展各类慈善救助活动,成为沪上慈善事业中最热心、最积极、最活跃的商界领袖。

    宣统元年(1909),千里之外的甘肃发生严重旱灾,王一亭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后,想灾区人民之所想,急灾区人民之所急,立即与李平书等人发起成立甘肃义赈协会,募集善款赈灾,还派员前往灾区调查灾情。

    1920年7月,王一亭与朱葆三、徐乾麟、宋汉章等组织上海各慈善团体赈济湘、陕、闽三省灾民,并任中华慈善团合办湘、陕、闽筹赈处副干事长,承担具体赈济工作。与此同时,他还组织自己任会长的沪南慈善会与中华慈善团合办湘、陕、闽筹赈处,全力参与这次赈灾活动。8月17日,他又与朱葆三、徐乾麟以正、副干事长身份假“一品香”餐馆邀集各界开会,为湘、陕、闽赈灾募款万余元。9月25日,他又亲自主持华洋义赈会成立大会,参与该会赈济直隶旱灾的活动,亲任劝募队红队队长,劝募赈款。

    1926年12月和1929年1月,王一亭和施省之、关炯之、虞洽卿、冯少山、王晓籁等两次邀请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王凤卿、李万春等到上海义务演剧,所得票款全部用于赈灾。

    1931年夏,我国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等16个省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灾,受灾人口5000多万。王一亭与虞洽卿、陈光甫、吴蕴斋等沪上绅商发起上海筹募各省水灾急赈会,“以拯我呻吟痛苦之同胞,而尽披发缨冠之天职”。经过王一亭和各位绅商、善士的共同努力,募得善款260多万元,分赈各省灾区。此外,他们还向灾区运送了价值169790元的棉衣、74392元的大米、51671元的面粉和7055元的药品。为了筹措赈灾善款,他还和许世英、王晓籁等发起上海筹赈各省水灾游艺大会,并协助发行慈善香槟票10万号以筹款。这些救济,有效地缓解了灾区人民的苦难。

    对于那些不是由他创办和主持的慈善机构组织开展的赈灾救助活动,王一亭也一样热心地参与,并尽力出资赞助。慈南在《记白龙山人王一亭》一文中曾说:“凡上海慈善事业,无不有先生名,盖无先生之名在董事列,不足以号召也者。各慈善经费恒不裕,其所办事业则又力求其大,因之收支常不敷,转以求先生,先生能有以纾其急。先生常谓‘办慈善事业,不愁无经费,如办得好,人自会送款子来’。有时至无可筹措际,先生常出其所作书画,集巨款,而以嘉惠公益慈善事业。”

    礼金移作善款

    在王一亭的慈善义举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将自己和家人的红白喜事礼金也移作善款,用于赈灾和救助。

    1915年10月15日,他在49岁时喜得长孙,孩子满月之际,本该大摆筵席,大张庆贺,但是他没有按例为孙子大摆满月酒,而是劝说家人和亲友,将筵资200元移作上海孤儿院经费,帮助那些失去父母,更需要关爱的孩子;1916年和1926年,他先后将自己50寿辰和60寿辰的全部寿仪捐作善款,其中60大寿收到的贺仪有大洋6000元之巨,也悉数捐赠各慈善团体,以济贫困;1924年7月,母亲蒋赵太夫人仙逝,他谨遵母亲遗命,不仅向中国济生会甲子水灾义赈处捐赠大洋1000元,还将亲友赙仪悉数充作济生会赈款;1931年7月6日,上海各慈善团体联合为王一亭父亲兰畦公和母亲蒋赵太夫人90岁冥寿举行公祭活动,正在南海朝山礼忏荐福的王一亭此前并不知晓,当他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嘱咐同人“将公祭礼仪拨作江西灾赈及普善山庄经办江浙掩埋暴露经费”。

    王一亭不仅自己这样做,还倡议和劝导自己的好友也这样做,一起为慈善事业添砖加瓦。宣统三年(1911)二月二十四日,上海道席锡蕃观察之父席嘏卿80大寿,他和虞洽卿、叶鸿英等倡议将寿仪移作医院建设资金,得到席氏父子赞同;同年九月四日,普育堂董理叶棣华80寿辰,他又和李平书等倡议将贺仪移作善款;1919年11月1日,他乘联合上海商界领袖为盛竹书庆祝60大寿之际,与朱葆三、沈联芳、顾馨一等人安排以寿仪赈济湖北水灾;1926年1月21日和1935年1月11日,佛教界友人施省之夫妇六旬和七旬双庆,王一亭与施氏友人及佛教净业社同人发起将寿仪移作善款;1934年5月5日,沪上巨商兼慈善家陆伯鸿60寿辰,他与陆氏友人建议他将寿仪捐助闸北母心医院建筑经费,得到陆氏同意,于是寿宴变成了筹募捐款的招待宴;1935年,王晓籁50寿辰和旅沪30周年,林康侯60寿辰,他又和友人发起,先后将寿金移作绍兴怀婴托儿所创办之资和用于长江水灾急赈;1936年3月29日,他与吴铁城、虞洽卿等为宁波籍绅商陈良玉夫妇70双庆、50载金婚和旅沪40周年举行纪念活动,将所收寿仪全部移充善款;1937年5月2日,王一亭又和叶楚伧、邵力子等为杜月笙庆祝50寿辰,并倡议将寿仪移作复旦大学科学馆建设资金。

    上面所提到的这些人,都是清末民国间上海慈善事业的骨干力量。这支骨干队伍的形成和发展,固然有着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因素,但应该也有王一亭带头和影响的一份贡献。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20世纪前期的中国商人是最有爱心、最富社会责任感的一代,王一亭是这支队伍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正如沈寂所说的那样:“清末民初,上海出现不少名流闻人、商界巨子。其中最得人心、为人称道的是王一亭。”

    (节选自沈文泉著《海上奇人王一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