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社会创新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年检
   第15版:新闻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益修学院:公益学习的互联网平台
国内公益人线上职业教育一览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社会创新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年检

第15版
新闻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益修学院:公益学习的互联网平台

    益修学院以线上活动为根本,互联网也就成了最重要的渠道和平台。“互联网非常便捷,也是时代潮流,为什么不好好利用?!”

    陈希文、王璇、朱艾琳,这三个分别来自大陆与香港、背景不同、性格迥异的女性,各自在公益圈扑腾多年后,阴差阳错地走到一起,创办了这家叫益修学院的“小微”社会企业,主打非营利行业的在线教育。

    公益+互联网

    三年前,王璇曾在新浪微博发表过一句充满自豪的感叹:“目前还有什么行业能像公益行业这样跨界、这样多元呢?!”好友纷纷评论,有啊,媒体行业、互联网行业。

    如今,媒体与互联网合二为一,孕育出了“新媒体”。这也启发益修学院去深入地思考,公益与互联网是否也有这种融合的可能?融合的因素是些什么?

    王璇说,公益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相似特性,是多元、融合、跨界、创新、分享。二者的不同,则在于公益最初的主体主要是人,以行动为主,从人到人;互联网最初的主体主要是网络平台,以传送纯信息为主,从机器到机器。公益来自身边、回到身边,接地气;互联网来自网络、走向云端,建虚拟。而公益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融合之处,就在于公益行动网络化,互联网行为人格化。所以,益修学院势必要成为基于互联网的、创新的公益人学习平台。

    公益学习+互联网

    近年来中国的公益行业学习环境,主要由众多为公益组织提供能力建设的机构组成。行业的能力建设发展其实没有太大的变化,同行业能力建设机构之间也没有太大差异,所以她们的直觉是:变革的时候到了!

    她们要创造基于互联网形态的学习环境。很多人把当前的“在线教育”理解为教育的创新,其实,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在线教育仅仅是各种形式的视频、动画课程的呈现,并没有对原有的“教育”进行多大的创新。互联网其实只是一个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人自己。而益修学院期待的“互联网形态下的学习环境”应该是——不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还能主动地提供内容,并最终能够实现随时随地参与、体验和互动。

    需求为导向的课程

    互联网只是一个创新渠道,益修学院认为教育的真正创新在于人,在于把人的需求和体验当成主导,这涉及到学习内容和课程设计。在学习内容筹备初期,益修学院访问了108位公益人,从行业入门、组织运营、项目管理、志愿者发展、财务、传播与筹款这7个维度,来了解他们的问题与需求。在益修平台上有个渠道,大家随时可以提出和讨论问题,如果有很多人顶,成为共同问题,就有开发课程的优先权。总之,益修有一个体系,同时针对大家的要求开发课程,但这些课程也是能够回归到之前的体系中,使学习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益修学院同样非常重视课程设计,例如,强化讨论环节,让学习者发挥主导性;认真调研,把课程定位在注意力集中的极限10分钟;教学中增加娱乐化元素。

    益修的视频课程的定位则是:它是基于一个现实问题而产生的解决方案。益修网站上的产品,不仅仅是视频课程,还是全方位的学习体验。涉及到线上互动、个性化微咨询等等,也涉及到一些线下交流活动。这些模式都基于几个创始人对教育的理解。

    Education(教育)这个英语单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把大家脑子里已有的东西引导出来,成为一个特定教育环境下彼此学习的源头。这也是益修遵从的理念,他们要做的是把公益人们身上的点滴智慧,都聚焦在一起,然后让它流动起来,这样资源才能更好地发挥。

    会员制的商业模式

    益修学院是社会企业,自然有商业模式。

    益修实行会员制,公益人只要一年花365元钱——等于每天花1块钱,就可以享受网站上所有的课程。益修学院还会为机构组织进行量身定做的学习辅导,内容特定。这些网站平台以移动端为主,习惯于刷屏的拇指一族,手机微信绑定网站后,可以方便地在手机上看教学视频、留言、讨论、向老师提问。

    她们还在考虑海外项目服务。这个服务主要针对会员,是深度体验、增值服务,仍旧以需求为导向。例如,有人在平台上学习国外境外志愿者服务课程,但如果没有进入一个机构去参观、去实践,终归还是纸上谈兵,不能真正了解感悟。那益修学院就可以推荐和联系香港或国外的实操机构与项目,并在参加、交流与实践中继续进行指导。益修团队有很强的香港背景,可以为内地学习者做深度介绍,让他们批判性地看待事物,回来后真正加以利用;而不是单纯地走马观花。这些人也可以成为益修学院的讲师,通过益修平台把所见所学所悟传播给其他人。这些资源与需求碰撞后,就能转变成更适合需求的资源。

    听她们说

    陈希文:“我发现,有一些很好用的工具,内地前线人员没有什么途径获得。我们拿了很多这样的工具包回内地,很多内地同行觉得非常有用。而我先生是做互联网创业的,他给我灌输很多互联网的知识、想法、理念,我就有了跨界的心态。”

    王璇:“为什么选择‘公益人的职业教育’,这完全是由于我对‘教育’与‘公益’的眷恋和期待。能够从事将二者结合的事业,于我是极其幸运的。公益与互联网一样充满无限可能。”

    朱艾琳:“职业发展是学生关心的一大重点,而获得较高的职业起点和有前景的发展,就很有必要去促使理论和实际互动。我希望能让公益从业者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