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人物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专题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加拿大留学后,他选择为非洲孩子造梦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人物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专题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6年11月0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加拿大留学后,他选择为非洲孩子造梦

    阴斌斌和贫民窟足球队员

    完成短期的志愿工作后,韩天依决定留下来继续做宣传工作

    10月30日,造梦公益组织 2017核心成员全球招募活动正式启动。作为一家诞生于非洲肯尼亚贫民窟的公益组织,其每年面向全球招募15至20名青年及大学生志愿者,去往肯尼亚负责项目的具体执行。

    自成立以来,造梦公益组织已在肯尼亚马萨雷(Mathare)贫民窟重建两所小学,在22所合作小学开展支教活动,并举办了首届足球联赛、两届贫民窟达人秀与画展。他们还与当地NGO合作,开展了足球、艺术等一系列长期培训课程,为贫民窟的青年和学生提供教育资源与交流平台。

    而这家由中国大学生和海外留学生共同在加拿大注册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成立才不到2年。彼时,该组织的创始人阴斌斌还在加拿大读书,是一名大二的学生。

    10月25日凌晨,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行,阴斌斌回到了国内。这次回来,他一方面希望和国内的公益组织进行交流,商谈合作的事情;另一方面,他也希望为明年即将开展的项目筹集更多资金。在他看来,明年的新项目将是深入改变贫民窟的另一个突破点。

    诞生于贫民窟

    马萨雷是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第二大贫民窟,这里土地面积只有3平方公里,却居住着近70万人。当地的房屋都由废旧铁皮搭建而成,缺水缺电,街道上充斥着垃圾。贫民窟的小学条件更是糟糕。在2014年7月以前,马萨雷希望小学近300名师生拥挤在面积不足180平方米的学校。说是学校,其实也是由废旧铁皮搭建而成的一个大铁棚,里面空气不流通,闷热昏暗,过道狭窄拥挤。由于受厨房油烟的熏扰,学生们经常是双眼通红。

    2014年7月,最初在山东大学学习建筑、后又到加拿大学习金融的阴斌斌来到了马萨雷贫民窟,成为一名国际志愿者。而他之所以想去贫民窟,是看到了山东大学女生羊虹宇的故事。羊虹宇在当地做志愿者时提出了“贫民窟造梦计划”,贫民窟的一切对正处于迷茫期的阴斌斌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给孩子们讲了三天课之后,他决定联合其他志愿者,利用自己建筑专业的背景知识,帮孩子们重建一所学校。

    “看到孩子们单纯的笑脸和恶劣的学习环境,我就想能不能为他们做点什么。”阴斌斌告诉记者,“其实一开始我也没有信心,不知道能不能做好,因为毕竟是在国外,人生地不熟的。后来,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其他伙伴和学校的校长,他们都很支持我。”

    当时,来自深圳大学的志愿者陈颖婧负责文案宣传,帮助整个团队在三天时间内筹到了近三万元。经费有限,他们只能采用当地最原始的材料和施工方法。由于整个团队只有五名大学生,在学校重建过程中,阴斌斌除负责学校的整体改造设计外,还要和校长冒着烈日到建材市场了解价格、监督施工进度和质量。

    “项目开始时,我们只有一半的工程款,我一直担心后续的资金问题。后来,有位捐助者一次性捐助了3万元。为了感谢这位捐助者,校长决定将学校以他的名字命名。从此,贫民窟里就出现了一所中文名字的学校——长荣希望小学(Changrong Light Center)。”回忆起学校建设的过程,阴斌斌谈到,学校重建工程持续了32天,总花费约7万元。学校交接的那天,当地政府、各个学校的校长、学生家长都来参加了,大家都特别高兴,尤其是小孩。“当时老师和校长都落泪了,很多志愿者也哭了。看到现场的场景,我觉得我们的钱和时间花得都非常值。这件事也坚定了我继续做公益的念头。”

    长荣希望小学是“贫民窟造梦计划”的第一个项目。项目完成后,“贫民窟造梦计划”得到了外界广泛关注,新华社、央视等媒体先后对其进行了报道。

    最初,阴斌斌并没有成立公益组织的计划,但随着对当地文化的深入了解,他们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公益,如何才能更深刻有效地改造贫民窟。在阴斌斌的坚持下,2014年年底,团队开始准备注册的事情,并于2015年3月在加拿大正式注册Dream Building Service Association(造梦公益组织),一个以“贫民窟教育项目”为主的国际公益组织。

    从援建到改造

    2015年7月,造梦公益组织开始了第二次学校援建项目。援建对象是贫民窟另一所由废旧铁皮搭建的学校,这所学校面积仅有78平方米,条件更为恶劣。虽然项目大部分执行人员都是大学生志愿者,但因为有了之前的经验,项目得以顺利完成,且得到了更多关注。而在开展援建项目的同时,他们也开展了其他项目,希望探索出一种改变贫民窟现状的模式。

    目前,造梦公益组织的文化交流类项目主要有贫民窟达人秀、梦想画展和足球联赛等。“贫民窟的年轻人和孩子都拥有很好的艺术天赋。”造梦公益组织宣传部副总监韩天依介绍说,“我们的项目希望为贫民窟的学生及青年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定期开展艺术培训,并将优秀学员纳入职业培训计划,为其未来就业发展提供机会。”

    此外,由于当地很多人热爱足球,如果能够为他们创造机会,足球也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因此,他们在当地成立了第一支由中国人资助的足球队。明年,这支足球队有可能来中国,和中国的青少年一起接受训练。

    除了上述项目,他们还计划与国内的公益组织展开合作。阴斌斌告诉记者,他这次回国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明年的项目。“因为我们一直在非洲做项目,对非洲的情况比较了解。结合我们在非洲的经验与国内已有的资源,能更好促进中国公益事业在海外的开展。例如此前,‘免费午餐’计划走进非洲,我们希望能与他们合作,为马萨雷贫民窟20所学校的孩子提供免费午餐。”

    对于整个团队来说,明年的重头戏将是贫民窟职业培训中心。据韩天依介绍,该项目是他们策划的教育与国际交流类项目之一,拟在马萨雷贫民窟区内设立集职业培训、文化交流、公益项目孵化、NGO办公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交流学习中心。目前,培训中心的用地问题已经解决,整个团队正在为项目开展进行筹备。

    “我们希望为贫民窟培养一批有能力的人和领导者,让他们带动更多的人投入贫民窟的建设中。这是我们明年最大的项目,我们会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这个项目上。我这次回来的一个目的也是希望筹集更多资金,同时向国内各个有经验的基金会及公益组织取经。我们觉得这个项目是深入改变贫民窟的另一个突破点。”对于新项目的意义,阴斌斌做出了上述回答。

    扎根公益事业

    虽然注册地在加拿大,但从项目的筹款和执行来看,中国对于造梦公益组织来说极其重要。阴斌斌谈道:“2014年,我们在中国筹到的钱大概有7万元左右,第二年我们大概筹到了30多万元,今年我们筹了50多万元。这其中既有企业捐款,也有公益组织捐款,还有我们参加各种比赛赢得的奖金,也包括我们在99公益日期间获得的筹款。在加拿大注册成功后,我们的资金来源更加宽泛,有来自加拿大、美国的,也有来自欧洲的,但大部分还是来自中国。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把筹款重心放在了国内,而且项目的执行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中国人来完成的。”

    据韩天依介绍,目前造梦公益组织共有38名核心成员,主要分为理事会、秘书处、项目部、人力资源部、宣传部、财务部、公关部等部门。但由于团队成员分布在不同国家,实际上整个组织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办公场所,团队里80%的成员甚至没有见过面,整个组织的运作主要依靠网络进行。2015年以前,所有的公益项目都由大学生志愿者负责,团队里没有一名全职工作人员。从今年开始,他们设置了四名全职工作人员,包括两名中国人和两名当地人。

    对于团队的这种运作模式,阴斌斌认为是一种创新,他说:“现在我们团队的运作主要以网络为基础,比如,我们的策划是在北美做的,筹款是在中国做的,而落地执行是在肯尼亚,每个环节的人都可能不一样。在传统行业中,这种方式绝对是不可想象的,但我们能够保证非洲项目的质量。慢慢地,我们觉得这种模式可以扩散到全球,也算是一种创新。”

    10月30日,造梦公益组织 2017核心成员全球招募活动正式启动,面向全球招募30名志愿者,作为线上核心运营团队。

    不过,阴斌斌也坦言,就目前来看项目的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贫民窟里他们尽量能省就省,保证把钱100%用在项目上,整个组织没有任何行政支出,包括他每次往返国内的机票和其他费用也都由自己承担。

    “我们也逐渐意识到,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发组织的自我造血能力,使其走上正轨,这也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从志愿者到成立公益组织,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创业过程。可能最初的几年会比较困难,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也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国内有一些公益组织找到我们,希望能够支持我们,与我们合作。我也希望能够和他们建立更多联系,实现更好的发展。”阴斌斌表示。

    今年4月,阴斌斌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毕业,最初计划到华尔街从事金融工作的他已下定决心,将公益当成今后的事业。目前,造梦公益组织已在肯尼亚成功注册,未来,阴斌斌希望将其打造成一个由中国人建立、在世界各地都有分支并开展公益活动的组织。在他看来,做公益并不一定是一件很贫苦的事情,只要是持续为社会做出有价值的贡献,自身的价值在未来也会提高。

    ■ 本报记者 皮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