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菅宇正 截至11月7日10时 “目前全国涉及个人求助业务的,无论企业、公益组织还是个人,越来越多,但自身能力良莠不齐,而且目前国家对这方面没有限制。虽然个人求助是为了帮助更多人,但也需要一个准入门槛。”这是前段时间轻松筹联合创始人于亮在接受《公益时报》记者采访时对目前个人求助领域的看法。 目前,对于发布个人求助信息的平台,除了需要在显要位置进行风险防范提示以外,并未有其他细则限制,尤其对于平台是否应收取手续费用等关键问题没有规定。 目前,这些平台都基于网络,只要求求助者提供个人信息及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绝大多数机构都把微信朋友圈作为个人求助信息的扩散渠道,通过求助者亲朋好友进行转发扩散。 在平台运营方看来,之所以选择微信朋友圈,是因为微信是一个私密社交软件,只有相互认识的人才会成为彼此微信好友并看到对方的朋友圈,通过这一渠道发布求助信息,就规避了“公开募捐”嫌疑。 而对于备受公众关注的个人求助信息真实性问题,目前,开展个人求助业务的机构主要是针对求助者的个人信息、求助情况真实性、银行账户是否属于求助人本人等方面进行核实,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尽职性”态度。即便是信息有误,责任也只能追究到发起人。 而在善款使用方面,因为个人求助属于赠予行为,是公众将善款自愿、无偿赠予受助者,至于受助者获得善款后如何使用,平台无须也无权进行干涉,一旦受助者违背个人求助信息中约定的善款使用计划,也只能由捐赠者依据《合同法》相关规定,撤销赠与,并要求受助者退回捐款。 由此产生了种种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质疑,为此《公益时报》联合新浪公益、问卷网和凤凰公益推出本期“益调查”——乱象丛生的个人求助该何去何从? 调查从11月4日开始,截止到11月7日上午10点。结果显示,57.2%的网友表示在朋友圈看到了个人求助信息,但是没有捐赠;有20.2%的网友表示在朋友圈看到了此类信息并捐钱;22.6%网友表示很少会在朋友圈看到此类信息。 在面对个人求助信息通过微信朋友圈传播是否合适的问题上,50%的网友表示不合适,因为现在微信的运用十分广泛,传播中亦可以让相互并不认识的人看到,这种传播方式等同于变相的公开募捐;28.3%的网友表示合适,因为微信是基于熟人社交而建立的。 对于提供个人求助业务的平台,是否应该对信息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方面,65.6%的网友表示应该承担该责任,不应该只开展业务却不进行监管;有23.7%的网友表示不应该由平台负责,个人求助信息的真实性应该由发布者本人承担,一旦发现其发布虚假信息,应该对本人进行相关处罚。 最后,对于开展个人求助业务的平台是否应该收取手续费用的问题上,有57%的网友表示反对,因为平台不应该从善款中扣除一定比例资金作为手续费,应该另外筹集平台运营成本;也有43%的网友认为可以收取,因为平台作为技术和渠道提供方,本身也有支出,应该收取成本费用。 八十万晋军教头:这样的平台很有必要,他让很多人得到了救助。 网友留言: 君君:个人求助平台是一把双刃剑,但绝对是弊大于利,在公益界有1%的负面都是对整个互联网公益筹款的伤害,红十字就是最好的例子。 echo:我在朋友圈看到过个人求助,也捐了钱,后期还收到了使用情况,看到他们获得帮助,非常开心。 奥特小王子:个人求助平台越来越多,政府一定要出台相关政策规范,要不然会泛滥成灾,麻木公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