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从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不断过渡的过程中,公益慈善事业发展面临着较大挑战,包括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慈善组织内部治理能力弱及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较低等。 顶层设计关注公益慈善人才 2016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八十八条,明确提出“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培养慈善专业人才,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慈善理论研究”,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进入了法治时代。这为公益慈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 前不久,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发布的《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也明确提出,“把社会组织人才工作纳入国家人才工作体系”,慈善组织是社会组织的重要构成,这一规定有助于公益慈善人才的社会认可和职业发展。《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更清晰地提出,“加快慈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型公益慈善组织,加快培养慈善事业发展急需的理论研究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项目运作人才、专业服务人才、宣传推广人才等”、“加强慈善学科建设,制定慈善教育计划”。 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公益慈善事业的良好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的有序发展和价值彰显则需要专门专业的人才培养,这就需要一个全新的培育公益慈善专业人才的新专业、新学科,即公益慈善专业。 公益慈善事业展亟需大量人才 近些年来,我国在公益慈善事业上取得了诸多成效,同时这些成效也伴随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 一是作为现代慈善事业重要主体的公益慈善组织(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生长,但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缺乏公益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经验,严重制约了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据民政部《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66.2万个,比上年增长9.2%。其中,社会团体32.9万个,比上年增长6.1%;各类基金会4784个,增长16.2%;民办非企业单位32.9万个,比上年增长12.7%。2010年12月发布的《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显示,公益慈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巨大,65.7%的机构未来一年有人员扩张的计划,而且这已成为常态。2014年9月发布的《中国公益行业人才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公益基金会以每年30%的比例扩张和增长,每年创造成千上万的工作岗位。新生机构存在着较大的人才缺口,整个公益领域人才亦供不应求。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建立起来。 二是社会捐赠总量较大且不断增长,但缺少有效使用和透明化管理,这也需要公益慈善专业人才的职业参与。据民政部《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全年共接收社会捐赠款654.5亿元,其中:民政部门直接接收社会各界捐款44.2亿元,各类社会组织接收捐款610.3亿元。另外,全年有934.6万人次在社会服务领域提供了2700余万小时的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的服务与管理也是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内容,需要引入专业人才积极提升志愿服务与管理的整体水平。 三是企业社会责任践行程度大大加强,成为公益慈善新动力,但企业社会责任和公益慈善行动依然较为粗放、专业性较弱,需要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助力“企业公益慈善效率”。《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5)》显示:2009年,中国企业300强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为15.2分,整体处于旁观者阶段。2012年,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达到23.1分,整体从旁观者阶段进入起步者阶段。2015年,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达到34.4分,同比2014年提升1.5分,整体仍处于起步者阶段。企业社会责任从业者群体较为缺少公益慈善的专业教育和训练,也就是说企业社会责任领域也亟需公益慈善专业人才。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 卢磊/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