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访谈
资助型基金会要不断扩大自有资金规模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访谈

新闻内容
2016年09月2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胡广华:
资助型基金会要不断扩大自有资金规模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胡广华(右)为2016第六届幸福列车公益行动褚海辰颁发聘书

    人物档案

    胡广华,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后分配到团中央工作。1991年至2011年,历任北京联想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柳传志秘书、香港联想国际副总经理、联想集团华南总部副总经理、神州数码(深圳)公司总经理。2013年,出任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大爱清尘、幸福列车、关爱老兵,都是胡广华带领基金会精心打造的公益项目。

    “公益是块垦荒地,入行就业需谨慎。”这是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胡广华在一次活动上的讲话。作为曾经的联想集团总裁办主任,一直坚持公益走市场化的他近期接受了《公益时报》的采访,具体谈了谈慈善法实施后公募权放开的话题。

    《公益时报》:慈善法实施后公募权逐渐放开。你觉得对基金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胡广华:慈善法实施后,公募权放开,大家都在喊“狼来了”。其实徐永光原来就说过,中国的基金会或NGO三分之二要被淘汰,这个行业才可以增长好。如果这样的话基金会也会有淘汰的。我觉得淘汰很正常,不淘汰就不正常了。

    真正的市场应该是公平的,优胜劣汰的,那公益实际上现在还没有到这个份上。

    公募权放开以后,一定会对基金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构成挑战,但是千万别小看公募基金会。比如说一个非公募基金会要在全国去找媒体资源,找领导人出席活动他是找不着的。公募基金会的起点比较高,社会资源比较丰富,能够留存一批人才。

    不过公募基金会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自大,我觉得可以去跟NGO合作,我们成为资助型社会组织。我们有公募权,只不过我们不完全依赖于市场募款来做的,我们可以有自有资金来支持NGO的发展。

    《公益时报》:你觉得国字头的资助型基金会和企业的资助型基金会如何共存发展?

    胡广华:我觉得可以合作。中国的企业基金会大部分是在给自己企业的产品做宣传推广,国字头的相对来说会更具有公信力。企业基金会也是需要人才的,如果对公益不是很了解,设计项目或者在资助下面NGO的时候,我们可以跟他们一起合作,去帮他们一起挑选。我也需要找企业,企业挂名我来实施。我帮你挑,我帮你做专业化的管理,你出钱,然后你挂名,我来给你实施项目。我讲过就是说做公益,个人和机构不要划地为牢,公益产品不要私有化,我是有这个境界的。

    《公益时报》: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本身做好应对公募权开放的准备了吗?你从2013年开始推动基金会的转型,现在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胡广华:2013年我进入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之前每年的筹款大概2000多万,那个时候的规模是不足够养活整个团队的。我当时做的是要用一种市场化的方式,用商业的思维来改变这个传统的机关型事业单位型的基金会。

    我来了以后把书报费、交通费、住房费等约2000多元的补贴全部取消,改成按照员工的能力确定其岗位工资,有的人可能拿到七八千,有的人可能就三四千,有差别了。那个时候我们就开始加大募款,用企业的考核和管理模式管理员工,尤其是倡导要有服务意识与能力,因为这样的机关里是没有或很少有服务意识的。

    《公益时报》:经过这几年,基金会里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有提高吗?有没有具体的量化的指标?

    胡广华:最好的表现在筹款方面。2013年当年就从2000多万到4000万,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在2014年做网络募款。我们对所有的网络平台都开放,都服务。在结构上也有了变化,我们专门成立了网络众筹部门,所以到2014年募款了6000多万,差不多50%的增长。2015年加上天津爆炸案和9·9公益日,共募了1.5个亿。从6000万到1.5个亿,快接近200%的增长。

    《公益时报》:这两年基金会的筹款额迅速增长,今年又有什么打算?

    胡广华:今年我放慢了脚步。1.2亿或1.3亿我觉得属于及格,到8月份为止是8000万,还有4个月应该问题不大。其实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说我们怎么完成这个数,这个数的质量。

    慈善法实施以后面临的挑战,我其实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对于任何公募基金会来说,有两点是我们应该应对的。

    一个是在战略上面怎么应对?基金会没有钱,拿NGO的项目是募款去,实际上这个就是NGO在做基金会的事情,基金会在做NGO的事情,这个是不对的。公募权放开以后要成为真正的基金会,必须让基金会拥有基金(编者注:指的是指定的项目资金之外基金会可以自己支配的资金),就这个是我的新的战略目标。 

    第二个是在管理上面,定了战略以后就是团队或者是队伍这方面。我们的团队要不被淘汰,一定要培训,一定要专业。今年一年我们的主旋律叫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的管理年,我们定位今年是要把脚步放慢一点做扎实。

    三种方式扩大自有资金规模

    《公益时报》:你所说的基金的钱从哪里来呢?怎样才能真正成为资助型的基金会?

    胡广华:中国的公募基金会是没有基金的,非公募基金会有,尤其是私人基金会。比如盖茨基金会,人家是有信托基金的,300多亿美元,找一些高素质的人才来投资理财,一年有30多个亿美元的收益,然后在全世界做公益项目。

    我们怎么办呢?一个就是说扩大我的慈善规模,然后增加我的管理费的收入,这块相当于进入我的资本金的。今年管理费的收入可能也都要上七八百万了。

    还有比如说增加新的理事,能够出钱的,直接捐到我的资本金。在新增副理事长的时候我会考虑到让企业家进来,包括理事。让企业家进来会带着资本金进来,这个现在还没有具体的人选,但是目标人群我是有的。

    我们的副理事长刘婷今年就又有1000万给到我们,其中500万做项目,500万做我们自有资金。她承诺未来六年每年给1000万,那这样我就6000万了。

    然后比如说非限定的捐赠,因为非限定捐赠的话这一块多或少几百万几十万都可以。不过目前中国非限定捐赠很少,大部分是因为这个社会缺少诚信,很多捐赠人都要看到,不光是捐定项目,还要看到你这个项目把钱给到某一个个人的手上。 

    《公益时报》:这些钱到了基金会怎样才能长期使用,而不是越用越少呢?

    胡广华:很重要很重要的一点是基金会资产的保值增值方面。基金会有权利也有义务对捐赠资产进行保值增值。

    虽然我是秘书长,不是理事长也不是法人,但责任我愿意担着,哪怕收益没有,我也愿意担当起这个责任来。因为不保值增值,这个钱放在银行里,存活期是浪费社会资源,当然要是随便去二级市场去买股票,那有可能真的是血本无归,那也不行,所以说要能够稳健地保值增值,甚至高于银行的理财产品,我觉得这个实际上是负责任的一种态度。

    《公益时报》:目前基金会的自有资金是什么状况?转为资助型基金会后,原来的项目怎么处理?

    胡广华:我们只是刚刚开始起步。今年腾讯这一次做9·9公益日,希望基金会拿钱出来做自有资金配比,我真舍不得,因为我觉得自有资金就是我想要的,我拿去做配比的话最后也拿50万出来支持这100多个项目,杯水车薪。

    其实我将来也是会做这个的,只不过我要把这个积累得大一点,可以雪球滚得更大一点,未来需要有三年的时间能够差不多可以了。

    我们品牌项目比如说幸福列车这个项目我们还会继续做,但是做的话我们会把这个品牌保留,会让其他的机构来承办。原来2012年我们自己做的,基金会的全部人去照顾孩子了,今年是找一家文化公司来,未来找NGO来做。未来我有自有基金的时候,我会重点再资助NGO的人员工资费用。

    ■ 本报记者 张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