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访谈
90后大学生暑期实践的公益创新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访谈

新闻内容
2016年09月2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90后大学生暑期实践的公益创新

    浙江大学关爱商洛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团创建了留守儿童之家,开展全年性周末公益培训服。寒暑假由浙大志愿者负责,平时由当地优秀教师负责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大学生通过调研,发现留守儿童服务站存在人员有限、资源有限等不少问题。

    2016年的暑假,一贯以短期支教为暑期实践主要内容的的大学生们,却玩出了众多的新花样:

    他们线下扫楼、线上众筹,为支教学校筹款;他们多校联合、分工协作,不再扎堆支教;他们将目标对准乡村教师,为乡村教师鼓与呼;他们微博、微信、直播、媒体齐上阵,直击公益传播;他们走访调研,发现留守儿童服务站等机制的问题所在……

    当学生们都在不断进行公益创新的时候,公益组织还有什么理由不与时俱进呢?

    筹款:扫楼+众筹

    线上线下齐动员

    为受助学校带来负担,是以往大学生暑期支教常常被诟病的主要问题之一。

    尚未独立的大学生能够给学校和孩子们带来的捐助有限,反而会让学校甚至孩子们因接待而消耗资源。

    这一点,也引起了广东医科大学“医点心意”志愿团队的思考:“我们究竟可以给当地带去什么?短短一周多时间,我们做不了多少,等到我们离开后,他们依旧。”

    于是“尽最大的努力给湖南省祁阳县羊角塘镇狮城村‘天天乐’小学带去实在的东西”成为团队的主要目标之一。

    在前期准备阶段,“医点心意”以扫楼的方式,走遍广医近千个宿舍,收集儿童读物、体育用品、玩具等物资。与此同时,经过近3个月的拉赞助活动,医点心意还收获了净水饮水一体机两台、码洋5000元的图书、4000元捐赠款。

    此外,医点心意通过微信轻松筹的方式号召了492位爱心人士,在一个月内共筹得5000元。

    华侨大学第九届积石山支教团则通过开展校内义卖、募捐,校外募捐,线上众筹等方式,共筹集爱心款及“一帮一”圆梦助学金167537.6元,用于支援积石山的扶贫工作。

    无论是扫楼还是众筹,看似简单,但意义非凡,说明大学生的短期公益行为开始越来越专业化。

    支教:联合+长期

    合纵连横重效率

    大学生暑期支教等活动是否有意义,是否能真正发挥作用,使当地学生受益,一直是一个争议性很强的问题。

    面对这一问题,浙江大学关爱商洛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团选择了链接资源,将短期支教行为长期化。

    首先,他们将商洛留守儿童情况实名化登记入册,并对8至13岁的留守儿童进行抽样调查并建立了心理档案,形成了《商洛市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及社会化关爱机制的研究与思考》调研报告。

    其次,他们创建了留守儿童之家,开展全年性周末公益培训服务。他们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城关、刘湾等街道建立示范留守儿童之家,争取上海至美公益基金会支持,启动了“守望心灵 周末童星乐园”项目。项目凝聚浙江大学志愿者、当地优秀教师等各方资源,开展全年性周末公益培训服务。寒暑假由浙大志愿者负责,平时由当地优秀教师负责。目前共开设12个班级,已惠及儿童1200余人。

    第三,组建阳光志愿队伍,结成“阳光小组”。他们通过微信公众号面向浙大师生和社会招募了爱心人士210余位,与商洛244位留守儿童结成“阳光小组”。通过暑假“亲情”互动活动建立联系,而后在日常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一对一沟通帮扶。

    在衢州开化县,来自浙江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浙江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则形成了另一种联合。

    暑假里同时来到开化县的大学生们,为了避免扎堆支教的弊端,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由浙江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牵头,开辟出了三校联合支教的新路径。

    浙江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支教队伍负责人联合其他两校负责人一起规划整合了课程内容,部分相同的兴趣拓展课形成了合作教学的高效模式。浙大红会特有的例如急救课程等特色课程则由其他两校协助教学。

    支教内容也不再局限于面向小学生的暑期兴趣拓展以及特色课程教育,而是增添了“衔接+辅导”的新模式。“衔接+辅导”模式以衔接下学期学习大体内容和已学知识补漏辅导为两大核心,为初中生们很好地预习衔接了下学期的知识内容,并在课程结束后,为初中生进行了紧跟已学知识的查缺补漏。面向高年级初中生的课程还添加了考试技巧、中考诀窍的内容。

    传播:微信微博+直播

    乡村教师成主角

    使用智能手机和网络进行记录、分享,对如今90后的大学生来说,和吃饭喝水一样自然,暑期实践当然也离不开。微博、微信、直播等手段齐上阵,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他们文字、照片、视频里的主角不再是自己,而是更多指向了教师。

    北京交通大学赴宁夏“师承·平凡榜样”暑期社会实践团在一开始便将目标定为:通过实地考察、采访调研、跟踪拍摄等方式,走进用青春、智慧、汗水和坚守岗位的平凡而伟大的乡村教师群体。

    通过马云乡村教师奖的相关报道和与当地老师的沟通,他们选择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白崖乡小坡小学。

    “选择小坡小学主要因为通过前期与校长的沟通,我们发现小坡小学的老师覆盖了多个年龄段,他们可以说是中国乡村教师的一个缩影。校长王晓春(第一届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得者,在乡村教育这方面很有建树),教学四十二年的老教师李建雄(退休之后只要学校需要他帮忙代课,二话不说就会回到学校),坚守岗位十三年的代课老师马军以及在教学模式方面有所创新的年轻教师朱颖。”实践团团长林仪表示。

    通过一周的实地采访、跟踪,实践团制作了关于小坡学校老师的微纪录片,拍摄了大量学校教育教学场景的图片,撰写了王晓春、马军、朱颖、李建雄的系列纪实稿。

    这些材料通过微博微信对外传播。实践团不仅专门注册了“北交赴宁夏师承暑期实践团”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十多篇微信稿,还将老师们的事迹推广到了交大伴读小书童、北京交通大学VKe、我的交大我的团、西吉微生活等多个公众号上。

    最近比较流行的直播,实践团也没有放过。他们选择对朱颖老师家访进行了直播,让公众实时看到乡村小学的情况。

    华侨大学第九届积石山支教团也对抵达和开班进行了直播。但他们表示通过直播带动筹款,吸引民众对支教团的关注,让更多的人看看支教的实际情况,并宣传积石山县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韵味。

    除了自有平台,争取媒体的支持也成为大学生们的共同选择,并没有多少媒体资源的他们,通过媒体的官方热线、投稿邮箱等努力让自己的行动见诸媒体,即使回应寥寥,仍然乐此不疲。

    尽管不一定专业,但大学生们还是毫不犹豫地对公益行动进行了多样化的传播。作为专业的公益组织,是否需要考虑并落实更多的传播行动呢?

    反思:调研+观察

    公益组织需要警醒

    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毕竟是短期的,虽然已经做出了不少创新,但改变社会最终还需要社会组织的长期坚持。部分大学生将目光对准了已有的公益项目,他们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不仅引起了他们的深思,更需要社会组织的深思与应对。

    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2007年7月,陕西省安康地区首个留守儿童服务站在平利县老县镇成立,试行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管的问题,为留守儿童提供伙食、住宿、学习辅导、生活看护等全方位代理家长服务。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团将目光对准了留守儿童服务站,进行了十天的专题调研,并发现了不少问题:

    服务站人员有限,很难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部分服务站资源有限,部分留守儿童无处可去;家长存在误解,认为应该免费服务,让服务站发展面临挑战;部分服务站盈利性大于公益性。

    这些问题并不是孤例。浙江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在浙江省开化县村头镇进行支教时通过调研,同样发现了当地建设的留守儿童俱乐部,虽然有设施,但没有专人负责,很多村民也不知道俱乐部在哪。

    与大学生暑期实践相比,政府和公益组织的公益行动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但这种长也是相对的,是否做到了可持续性、如何保证可持续性,公益项目是否有答案呢?这恐怕也需要公益组织的可持续调研吧。

    ■ 本报记者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