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截至9月12日10时 9月1日,《慈善法》正式实施。互联网公开募捐行为将受到从发起、发布、捐赠到善款使用等整个流程的全方位监管。与此同时,由于个人求助不属于公开募捐,因此并没有得到相关监管,而且相关办法还规定,其真实性由信息发布个人负责。那么,面对网络个人求助,你还会捐款吗? 8月31日,民政部正式对外公布了首批13家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 9月2日,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与新闻媒体见面会在京召开。13家平台共同发起了自律承诺:平台不代为接受慈善捐赠财产,直接进入各公募慈善组织账户;进一步完善技术水平,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真实、准确、全面、及时地披露募捐信息;充分尊重和维护募捐对象的合法权益,绝不恶意泄露捐赠人、受益人个人隐私等。 公开募捐及相关信息会受到平台、发起慈善组织的多重核实、监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捐赠的真实和善款的合理使用。 而网络个人求助则没有这些监管。8月30日发布的《公开募捐平台服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个人为了解决自己或者家庭的困难,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发布求助信息时,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应当在显著位置向公众进行风险防范提示,告知其信息不属于慈善公开募捐信息,真实性由信息发布个人负责。 真实性由信息发布个人负责,也就意味着发布平台本身只需履行了风险防范提示义务,并不需要对真实性、后续善款处理负责。而从法律上来说,对个人求助的善款属于赠予,行为一旦产生,善款就属个人所有,如何处理、是否公开完全取决于个人。 一方面,网络个人求助真实性缺少核实,骗捐事件屡屡发生,或者善款处理不尽人意;一方面,个人求助的需求巨大,谁都难免碰到身边亲朋需要个人求助的时候。究竟该如何面对呢?《公益时报》联合问卷网、新浪公益、凤凰公益联合推出“益调查”:网络个人求助,真实性由信息发布个人负责,你还会捐款吗? 本次调查从9月7日14时开始,截至9月12日10时,共有1001位网友参与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明确表示不会为网络个人求助进行捐款的网友只占16.1%,原因在于网络信息个人难以核实,真假难辨。61.6%的网友会在核实确认求助信息为真之后会进行捐款。 面对真假难辨的网络求助信息,网友更愿意信任哪些信息呢?排在第一的是求助者是认识的人;其次是亲戚朋友转发的求助信息都会信任;再次是有相关书面证据可以核查的个人求助信息;最后是发布信息的平台越大越权威越信任。 一方面是质疑不断,一方面是个人遇到重大疾病等困难时确需求助,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51.8%的网友认为需要进一步推进大病医保等社会保障政策的完善;其次是加强政府救助工作的力度。再次是进一步发展壮大慈善组织的力量,使慈善组织可以救助更多的人。商业保险的作用并不被看好,只得到4.8%的网友的认可。 网友留言: 强国论坛: 互联网时代,求助人通过网络众筹平台快速募集善款,摆脱孤立无援处境是好事,但必须强化监管,避免众筹平台沦为骗捐温床。 半斤2016: 源头上管控,实名制认证,可以有效预防虚假信息发布。 众缘普济社: 个人求助的问题上,最本质但也最漫长的方式是健全社会保障网络,通过政府与民间组织保障个人的需求。 ■ 本报记者 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