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国‘三农’金融缺口约3.05万亿,涉及‘三农’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仅十几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主编李勇坚站在台上难掩表述时的尴尬。 2016年8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6)》在北京举行发布会,首次对互联网金融(简称“互金”)切入“三农”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分析。 涉农平台仅十几家 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小额信贷之父杜晓山,主导中国社科院课题组通过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领导协调,在易县进行农村“小额信贷”试验。当时的易县是离北京最近的国家级贫困县。课题组通过与易县政府协商项目具体事宜,成立了“扶贫社”,并确立了具体章程,规定资金使用程序,将小额贷款利率定为8%。接着,“扶贫社”以社团组织完成了注册,并在易县西北部的西陵镇五道河村成立了第一个中心。 随后,农村小额信贷逐渐开始发展。互联网金融兴起以后,也开始在农村发力。然而其发展并不顺畅。 《蓝皮书》指出,当前,“三农”互联网金融的规模与体量都非常小。以P2P为例,在全国2000家正在运营的P2P网贷平台中,专注于“三农”互联网金融的平台不到20家,而且这几家平台大部分都是2015年新上线的,主要是一些做众筹的平台,包括淘宝众筹以及其他一些公益性平台,如宜信开发的“宜农贷”等。 经过对于“三农”互联网金融相关的各个平台2015年发展情况进行整理,《蓝皮书》发现,2015年,全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总体业务规模为120亿元~130亿元,中位数为125亿元,其中包括P2P网络借贷124亿元,众筹1亿元。 大多靠补贴推动 2009年,宜信集团推出互联网金融平台“宜农贷”,有爱心的出借人可以直接一对一地将富余资金出借给那些远在贫困地区需要贷款资金支持的农村借款人。 根据“宜农贷”产品的表述,贷款利率为2%,即贷款人贷款100元,年终还款为102元,利息仅为2元,除去“宜农贷”平台管理、维护费用等,基本没有盈利空间。因此,“宜农贷”产品被业内认为为公益性产品。 而由于公益模式在中国的推广难度,宜信“宜农贷”这种公益扶贫小额信贷模式并没有取得太大效果,主要表现在自我造血相对不足。 《公益时报》记者在查阅宜信2013年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宜农贷”累计资助农户9708户,累计出借5800万元以帮助农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经统计,其中27%用于种植,32%用于养殖,38%进行商业经营,3%用于其他生产模式。 2014年至2015年,宜农贷发展速度才有所加快,到2015年底,宜农贷出借金额超过1.35亿元,帮助23个贫困地区的1500余户贫困家庭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又有14万多名爱心出借人加入宜农贷公益助农队伍。 但宜信“宜农贷”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宜农贷”定位为公益属性,平台运营和人工成本均靠宜信其他项目补贴。 李勇坚在接受《公益时报》记者时表示:“涉及‘三农’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自我造血非常重要。按照‘宜农贷’目前贷款利率2%来计算,确实不盈利,这凸显公益性,但平台如果没有外部资源投入,可持续性发展将成问题。” “如果将贷款利率适当提升1%~2%,达到年率3%~4%,这将能够有效解决机构可持续性问题,参照此,其他想要参与运营平台的积极性也能够提升。”李勇坚补充道。 有待大数据支撑 成立于2007年的联想控股成员企业翼龙贷是一家专注于为广大三农、小微企业提供P2P借贷服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在全国一百多个地级市设立运营中心,覆盖上千个区、县及近万个乡镇,而即便是这样一家快速扩展的企业,对于潜在客户的寻找方式也只能通过人际传播和散播广告。 翼龙贷创始人、董事长王思聪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扶贫客户市场开发对于企业来说确实是一个问题,通过人际传播开发客户,这意味着成本就会增加,现在国家和相关机构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客户发展数据库,表明哪些是有发展意愿和能力的,暂时只能通过企业自身员工进行寻找开拓,能利用的现成数据并不多。” 李勇坚表示:“互联网金融时代要想使得助农得到真正实惠,首先应该做到两个识别。其一,公益领域需要的弱势群体识别,这要借助于大数据,并不是一、两家组织就能做好,这需要政府部门,以往电商平台,将涉农数据贡献出来。其二,应该建立信用识别体系。有还款意愿和能力的借款户通过大数据表现出来。只有两者结合才能使得‘三农’互联网金融市场越做越大。” 而目前,为了解决公益模式中客户数据信息不对称问题,宜信“宜农贷”项目的运营模式是宜农贷平台与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对接,目前已有14家优秀的农村小额信贷机构成为平台合作机构。机构向宜农贷平台提供受助农户信息,宜农贷平台通过机构向农户提供爱心款。通过双方合作,实现风险最低化和资金利用率最大化。同时,宜农贷坚持对合作小额信贷机构进行严格考察,并采用国际通行的“五户联保”风险防范机制。 金融缺口约3.05万亿 《蓝皮书》指出,2014年,我国农业增加值为53882亿元。全国农户贷款余额(是指“某一节点日期为止,借款人尚未归还放款人的贷款总额”)为5.4万亿元,“三农”的总体资金投入为13万亿至14万亿元。 近几年,我国农村金融支持力度在下降。 根据《蓝皮书》测算,我国农业贷款余额与农业增加值的比例,在2004年为1.08:1,而到2014年,反而下降到1:1。数据表明,农业贷款余额的力度在下降,而2004年,“三农”金融的缺口不低于4000亿元。 具体测算其他行业的资金投入构成可知,在工业或服务业领域,信用贷款资金占全部资金投入的比重大约为70%,而在“三农”领域资金投入却没有达到这个数额。如果信用贷款在“三农”资金投入能够达到65%,则2014年的贷款投入需求大约为8.45万亿元。而实际农户贷款余额约为5.4万亿元。因此,我国“三农”金融的缺口约为3.05万亿元。 ■ 本报记者 张明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