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国际 案例
   第14版:年检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访谈
不到80家社会组织参与流动儿童教育服务
“三农”金融缺口约3.05万亿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国际 案例

第14版
年检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访谈

新闻内容
2016年08月23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不到80家社会组织参与流动儿童教育服务

    近日,新公民计划研究部发布第一期《流动儿童教育研究简报》,重新梳理并更新了流动儿童数据、2016非京籍儿童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流动儿童公益组织图谱等内容。勾勒出我国流动儿童工作的基本现状。

    中国有1亿儿童受父母迁徙影响,成为留守或流动儿童,这类群体的受教育情况常常被问题化,而公众对其认知模糊,随之而来的是参与度较低。

    根据新公民计划2015年搜集到的信息,目前全国有不到80家社会组织参与到具体的流动儿童教育服务中,由于各个组织地域性和服务内容的差异,他们对彼此之间项目开展情况等了解甚少,无法借鉴和交流经验。

    3581万流动儿童

    中国流动人口最多的十大城市分别是:上海、深圳、北京、东莞、广州、苏州、重庆、成都、温州、佛山,其中排名第一的上海流动人口数达到961万人。其中的流动儿童(0~17周岁)数量,在21世纪的前十年,翻倍增长,2000年是1982万人,2010年达到3581万人。以上数据来自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儿童发展指标图集》。从2010年到现在,我们相信数字已不止如此。

    流动儿童在当代中国高歌猛进的城市化浪潮中出生和成长起来,城市以特定的方式塑造了他们的观念、气质和认同,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已经随父母在城市定居,在事实上构成了城市的第二代移民,但因为政策界定,仍被官方定义为“流动人口”。新公民计划曾联合8个城市的10家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公益机构撰写的《流动儿童社区教育需求调查》显示:包括出生在城市的孩子,总计有超过70%的打工子女在学龄前来到城市;有超过50%的孩子明确表示喜欢在城市生活。

    “流动人口”背后,是无法正常获得包括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尴尬现实,而对于其中的流动儿童和家长来说,更麻烦的是无法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

    地方政策可能赶不上变化

    201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2016年,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亦多次表示:“要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切实简化、优化随迁子女入学的流程、证明的要求。”但在各地制定具体政策时,仍面临着许多非常具体的问题。

    以北京和广州为例。4月15日,北京市公布了2016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相关政策,各区县也陆续公布了相关政策及“非本地户籍适龄儿童的五证审核细则”。五证的要求延续了过去两年的审核标准,整体难度与2015年相当,但其中7个区县要求提前在网上提交五证审核资料(错过日期将无法在街道办理)。

    广州于2014年制订的异地中考政策有3年过渡期,2017年将全面实施。这一政策取消了以往非户籍生入读公办高中需要交纳的几万元择校费,另一方面则新设置了针对非户籍升公办高中的门槛及招生限额,“公办普通高中招收非政策性照顾借读生不超过学校所在批次招生计划的8%”,将一部分非户籍考生拒之门外。研究显示,2012~2015年,成绩排名前10%~25%的考生读公办高中的空间均有不同程度压缩,排名25%以外的依然不能被录取。在非户籍考生人数持续增加、本地户籍考生逐年减少的趋势下,2017年异地中考政策全面实施,将很可能在中高分数段的非户籍考生中带来更激烈的竞争。

    4年前,报名参加广州市中考的非广州户籍考生约占总数的20%,4年后这个比例超过了32%。作为重要的人口流入城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及升学出路已经不是影响“少数”孩子和家庭的公共议题。如何在“同一蓝天下”更充分利用以及更公平分配公共教育资源,仍然是流动人口集中流入城市所要面临的政策挑战和关乎民生的重要选择。

    ■ 本报记者 王会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