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工作几年之后,小王打算贷款买套房。然而在查询个人征信状况时,银行却告知其征信存在问题,没有贷款资质。 原来,小王在上大学时曾申请过国家助学贷款,毕业后因为更改联系方式、工作繁忙等原因忘了还款。此前,小王对此并不太在意,但现在真的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他感到非常后悔。 像小王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助学贷款、信用卡逾期未还或恶意透支等行为影响个人征信的情况在大学生群体中时有发生。然而据调查显示,很多人并未接触过系统的信用教育,高校信用课程也几乎是空白。 不良信用记录会让个人信用大打折扣,严重的还会被列入银行征信系统黑名单,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影响。失信记录一旦出现就很难抹去,很容易成为人生的污点。 基于此,2015年9月,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真爱梦想)与蚂蚁金服旗下独立第三方征信机构芝麻信用合作成立了国内首个信用基金——真爱梦想—芝麻信用专项公益基金。基金计划三年投入1000万元,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展信用课程。项目也希望以此为基点,逐步将信用教育扩大到各个群体,进而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激发大学生的信用意识 今年刚刚毕业的肖亮是信用课程的一名种子讲师,主要负责大学生讲师培训。“今年2月份,我在实习期间接触到了信用课程这个项目,当时我是第一批去试听课程的大学生,且参加了之后的每一次试课,后来就决定加入这个项目。” 肖亮谈到,信用课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激发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同时补充一些金融方面的知识。每次课程大约持续2到3个小时,分为四个模块。 第一个模块是“信用初理解”,即让学生梳理自己对信用的初始理解; 第二个模块是“信用的原点”,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们明白为什么要重视信用,信用对个人的价值、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 第三个模块是“信用加油站”,即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信用,西方国家如何构建信用体系,以及个人信用是如何被评价的; 第四部分是“信用目的地”,让学生了解如何积累个人信用,如何维护自己的信用、积累信用的一些方式等,主要目的是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信用习惯。 “我们会从中国古代最基础的信用案例聊到现代的信用体系,也会介绍英美等国家的信用体系,因为他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熟。”肖亮谈道,讲师们也会介绍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因为很多人没有听过或者对此并不了解。 截至2015年4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征信系统已收录自然人8.6亿多,收录企业及其他组织近2068万户。“我们会给大家展示央行的信用报告,告诉大家查询个人信用记录的方法。这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很多同学在课程结束后都会去查询自己的信用记录。大家都意识到了,信用问题确实非常重要,而且真的有一些机构在记录着自己的信用。” 此外,大学生讲师也会为学生们分析失信带来的影响,小王的遭遇就非常具有说服力。“现在有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名单中的人会被限制乘坐高铁、飞机等,也没办法办理贷款。同时,我们也会提示大家,有时候失信并不是自己主观原因造成的,告诉大家要主动去管理自己的信用。”肖亮告诉记者。 为保证课程生动有趣,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信用课程大多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而每次上课,讲师们都会讲到下面这个案例: 有一位年轻教师,工资微薄但很稳定,无不良嗜好;另有一位高中毕业、交际圈广泛的无业青年,有抽烟喝酒等各种不好的生活习惯,但他的银行流水非常高,还有一张额度为10万元的信用卡。那么作为个人借款行为,应借给谁?如果作为高校联合储蓄委员会成员,又会给谁贷款?如果两人去银行贷款,银行又会贷给谁? 通过类似的案例,讲师们适时引入一些关于信用的知识。比如,信用考核的维度是什么?银行能获得的金融信息有哪些?征信数据如何对金融业和个人生活发挥作用?如何提高个人信用?…… 将大学生培养成 信用传递载体 目前,信用课程在大学校园的推广主要采取与高校社团、校园组织合作的模式。肖亮实习期间所在的创行(成立于1975年的全球性非营利机构,由36个国家的1700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学术界人士和企业界领袖组成)正是项目的合作伙伴之一。 真爱梦想通过大学生社团招募志愿者,将其培养成种子讲师,然后让他们自行组织开课、管理课程进度、组织线下活动等。也就是说,信用课程其实是从大学生到大学生的传播,同龄人与同龄人的对话。在授课的过程中,大学生讲师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和听课者的反馈,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 “信用课程现在主要面向大学生。”真爱梦想“火堆事业部”(负责筹款)总监宿彦慧表示,“我们觉得大学生是推广信用教育的核心主力军,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选择大学生群体作为切入点,是希望把大学生培养成种子,给他们赋能,让他们成为信用传递的载体。未来无论是到工作岗位,还是成为志愿者服务更广的人群,我们都希望他们去播种信用意识。” 据宿彦慧介绍,芝麻信用专项公益基金负责提供专业知识和教学物资后盾,真爱梦想主要负责信用课程的开发、执行和活动落地,并对项目进行专业管理,确保公益资产信息公开透明。为此,项目组专门建立了课程开发委员会,其中包括来自金融界、教育界、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同时,项目组也联合了真爱梦想课程研究院等机构,共同进行信用课程的开发。 在课程活动中,项目组会鼓励学生讲师大胆创新,比如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授课。讲师将语音、PPT截图、线上视频链接等素材发送给学生,方便他们学习和讨论。这种线上授课形式不受地域与参与人数限制,有利于更大范围去推广信用教育。 在课程以外,项目组还组织开展了一次为期3周的校园“无人小站”信用体验活动,共有400人次参与,信用消费率达75.6%。试点活动结束后,运营流程已趋于完善,学生团队运用回流资金已经可以自主持续运营“无人小站”。在整个课程推广及体验活动开展期间,执行团队通过互联网传播和校园路演等方式,间接影响了超过10万名公众。 课程结束之后,项目组还会建立线上沟通群,并通过群的方式继续进行线上授课,以及信用知识的分析和讨论,之后还会组织一些线下活动,保证信用教育持续开展下去。 自2015年9月启动至今,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信用教育课程体系已在全国17个省市的40所高校落地,累计开课122次,近4000名学生参与。在调查反馈中,课程综合满意度超过9分(满分10分)。 三年规划只是一个开始 据了解,信用课程分三年执行,每一年都有具体的规划和目标。 第一年主要是开发信用教育的内容及形式,面向40所高校进行试点推广;第二年逐步完善信用教育内容及推广形式,创新信用理念普及形式,并计划面向100所高校进行大范围推广;第三年丰富信用内容及推广方式,并尝试推动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或组织,通过多元的形式,面向大学生及公众普及信用理念。 宿彦慧谈道,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信用课程内容的研发与设计。“我们先后开展了7次公开试课,听取了不同地区大学生的反馈及专家指导建议,通过不断调整优化课程方向、知识点、开展形式等,最终确定了符合大学生特点的信用课程。” 芝麻信用专项公益基金项目组表示,项目一开始选择大学生群体,是因为大学生面临着就业、步入社会等问题,需要了解信用知识,而且他们也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未来在课程模块、推广机制打造好之后,项目希望以大学生为突破口,联结更多有志于推动社会诚信建设的企业与公众,发挥各方优势,支持信用理念推广与传播;通过探索更加多元化的形式,让公众在实际参与中理解信用理念,提升信用意识。 也就是说,大学生并不是信用教育的最终目标,三年规划也只是一个开始。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信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重要,国家也在不断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芝麻信用高级专家李颖表示,“芝麻信用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部分,有责任促进公众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真爱梦想—芝麻信用专项公益基金是全国首个围绕信用教育的基金,这是一个很新的尝试。我们的初心是想提高大众对于信用知识的了解,并希望通过公益基金这个载体,推动信用体验、宣传信用文化,最终推动国家信用体系建设。” ■ 本报记者 皮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