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截至8月1日10时 公益性岗位是指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为主要目的,由政府设置的非营利性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性服务岗位,岗位内容包括社会公共管理、城市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保障和公共服务。 近年来,各地为了加强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和管理,有效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均推出相应政策,促进贫困地区的人通过政府提供的公益岗位实现了脱贫。 四川省广安市就结合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在贫困村开发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乡村道路维护、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2000个,帮助贫困户实现了再就业。 “养殖收入加上每个月400元工资,今年收入预计能过万元,脱贫不成问题。”接受公益岗位的邻水县八耳镇石凼村甘德安说。 与甘德安一样通过公益岗位实现就业的人还有很多。 湖南省道县原矿厂品公司下岗职工刘海仁对政府提供公益岗位称赞道:“多亏了政府大力帮扶圆了我的再就业梦,无一技之长,加上年龄较大,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成为一名环卫工人,稳定的收入解决了家庭的后顾之忧。” 政府设立公益性岗位的火热也带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就业,动员社会爱心企业的参与,成了各地政府的“必修课”。 在山东省济宁市一场针对困难群体的招聘会上,爱心企业拿出公益岗位供困难群众选择就业,100多名困难群众来到这里自主选择就业岗位。 相对于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火热,有一些地方也指出,公益性岗位的设立和取消应该建立相应机制,一方面实现人员灵活就业,一方面还应推动公益性岗位的灵活设计,实现岗位设置的进出机制。 四川省广安市就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凡具有劳动能力的16岁至60岁建档立卡贫困户皆可申请公益性岗位。但这位负责人指出:“公益性岗位上岗并不意味着端上了‘铁饭碗’,如果岗位所在地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摘帽’,公益性岗位将酌情取消。” 对此,有业界专家指出,政府部门的就业服务可通过实施再就业帮扶行动,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促进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可以促进困难家庭改变贫困面貌。 《公益时报》联合新浪公益、问卷网和凤凰公益联合推出“益调查”——公益性岗位是劳动岗位还是救济手段? 本期益调查从7月28日到8月1日10时,共计有2717人参与。调查结果显示,41.46%的网友认为这是有助于困难群体再就业的措施;58.54%的网友认为,这只是一种福利和救济手段,长久来看对脱贫实际意义不大。 对于当前公益性岗位存在的主要问题,41.46%的网友认为是从事人员待遇偏低,工资增长乏力;29.27%的网友认为岗位管理机制不太健全;29.27%的网友认为是符合公益性岗位的人太多,公益性岗位太少。 公益性岗位如何才能长久发展?19.51%的网友认为要制定专属政策,加强人员考核机制,保证队伍优质;26.83%的网友认为可以依托企业和公益组织开发更多公益性岗位,补充政府公益性岗位不足;53.66%的网友认为应该加强宣传教育。 ■ 本报记者 张明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