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社会创新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童工现象为何迟迟无法消除
聊聊火热的项目管理(下)
关于慈善事业管理体制机制
改进的方向与设想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社会创新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6年07月19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童工现象为何迟迟无法消除

    此前,有媒体报道佛山一名14岁童工于睡梦中猝死在出租屋内。

    其实,我国采取了国际上相对严格的童工标准,即严禁招收未满16周岁的人。可颇为遗憾的是,国家相关政策却对16岁以内的儿童(特别是贫困儿童)未提供相应完备的保障措施。

    其实,这一事件警示了我国依然存在童工现象,这样的状况更多体现了我国法律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也显示出我国童工现象中的一个怪圈——我们基于道德为自己设定了一个过高的目标,在无力杜绝问题产生后,又缺乏有效制约。

    而此前媒体报道过的凉山童工现象,以及零散发现的童工案例,根源还在于绝对贫困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与此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救济网络也不算完备。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企业大规模使用童工的出发点,也在利润微薄的低端加工产业链上。雇佣方借助贫穷家庭童工的劣势地位,进一步盘剥童工,支付低工资,往往还通过暴力和虐待而控制他们的自由。

    客观来说,对比中国和美国的童工问题,按人口比例来算,我们的童工问题并不突出。而且,我国随着劳动法的实施,义务教育的改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抑制了童工的供给和需求,使得童工问题并未成为一个尖锐的社会矛盾。因此,即便我国法律中对于童工问题的规范并不充分,在面对极端个案时颇无效力,也暂时没有紧迫修改法律的必要。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童工问题,我们就该袖手旁观。在社会发展中存在不足的时候,在我国法律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时,真正解决童工问题,更依赖于触及问题背后的社会根源,即真正保障儿童的义务教育,同时通过对贫困家庭的保障,避免父母强迫儿童外出打工。

    资深公益人士

    姚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