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随着公益观念的普及,大学生做公益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儿。很多人在大学期间都参加过公益活动,但遗憾的是,有不少人因为工作或者继续深造等原因停下了公益的脚步。不过,这其中也有人坚持了下来,且做出了自己的公益品牌,张佳鑫就是这样。 2011年5月,北京邮电大学大三学生张佳鑫发动另外13名同学,成立了“夕阳再晨”公益服务团队,服务对象定位为老年人群体。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老年人学电脑、操作智能手机、网上购物、网上挂号等等,让老年人充分享受科技的便利。 2015年,“夕阳再晨”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从一个志愿者组织转变成一家具有专业资质的民非机构,由张佳鑫担任负责人。而彼时,张佳鑫已是北邮的一名博士。 在网上简单搜索,你会发现“夕阳再晨”大学生科技助老组织很有名气:上过新闻联播,得到过国家领导人点名表扬,获得过众多奖项……那么,这家机构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一张海报开启公益之路 实际上,“夕阳再晨”的诞生并没有什么复杂的背景。 2011年5月的一天,读大三的张佳鑫偶然间在校园里看到了“希望工程激励行动·BC计划”的宣传海报,并被其深深触动。 “希望工程激励行动·BC计划”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联合发起,其目的是支持在校大学生持续开展社会公益服务,为社区带来有益改变;并通过项目实践帮助青年提升能力,使其成为有责任的行动者和公益文化的倡导者。 受此激励,张佳鑫发动同宿舍和班级里13名同学组成了“夕阳再晨”公益服务团队。和其他大学生公益组织不同的是,他们将服务对象定为老年人。 “当时我想,为什么不能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服务那些有需求的人呢?”张佳鑫学的是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而其所在的北邮更是以信息科技著称,被外界称为“信息黄埔”。考虑到很多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手机和电脑时经常遇到各种问题,他们将教老人学电脑定为团队最开始的目标,后又将手机纳入其中。 当时,团队的活动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种比赛以及义卖活动。成立之初,团队会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带着电脑走进社区,通过科技大讲堂和一对一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教老年人学习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科技产品,以及网上购物、网上挂号、ATM机的使用和手机拍照、微信聊天、建立微信群等。慢慢地,他们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认可。 从第一堂课只有五位老人参加,到此后的每堂课都爆满,张佳鑫和他的团队不断摸索、积累经验,丰富服务内容。 2013年,“夕阳再晨”逐渐有了课程讲义和标准的教学PPT,并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广泛肯定,获得了“海淀区优秀十大服务明星”、“优秀十大服务团队”和“优秀十大服务项目奖”等奖项。 性质转变让公益更加专业 2015年,“夕阳再晨”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为北京市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张佳鑫认为:“机构的正式成立意味着‘夕阳再晨’从此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公益项目,不再是学校的学生团体,而是一个有专业资质的民非机构。成立了机构以后,我们可以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以及各种公益项目,同时也能够在公益领域建立自己的影响力,这可以看作‘夕阳再晨’取得长足发展的里程碑。” 张佳鑫表示,“夕阳再晨”的运作模式兼具公益性与创业性,机构先后获得北京市政府购买服务、北京市福彩金、北京市三社联动项目等政府资金支持,并不断得到企业及基金会的项目支持。 但因为成立时间不长,经验不足,机构在承接政府项目时有很多流程不是很熟悉,准备材料时也不够专业。为解决这些问题,“夕阳再晨”专门聘请了公益导师,并建立了导师资源库,同时招募了自己的专职人员完善了各项制度,并编写了项目管理手册和机构工作手册。 目前,“夕阳再晨”已经具备了一套标准的课程流程。其中包括已经完成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教程和相应的课程光盘。张佳鑫表示,完整的教学体系、完善的项目管理规范以及相关资源的对接,促进了高校志愿服务项目的整合,也能够帮助高校建立规范的“夕阳再晨”志愿服务队,便于进入社区开展专业的科技助老服务。 “我们也同社区和街道建立了志愿服务基地,并设立社区班组长制度,培育社区自身的社会组织。例如,我们会帮助已经学会基本电脑知识的老年人成立‘夕阳再晨银发服务队’,让他们继续发挥光和热。”张佳鑫说,“夕阳再晨”已具备了造血、输血的功能。 张佳鑫谈道,在服务方式上,他们现在更加注重丰富为老志愿服务的种类,“每到一个社区,团队都会为社区老人建立微信群和QQ群,为他们搭建一个线上交流的平台;同时,我们会引导老年人根据兴趣、特长等建立不同的兴趣小组和服务队,让老年人能够互帮互助,参与到社区治理中。” 目前,“夕阳再晨”正在开发新版教材,其中章节设置更加人性化,图文并茂,加入了很多专门为老年人整理的新奇好玩实用的小功能、科技妙招等。此外,他们还在筹备自己的官方网站和微信服务号。通过官网实现对外展示、服务队和社区管理的功能;服务号则能让老年人在线上学习最新的教学课程,同时其还具备相应的健康管理、娱乐等实用功能。 ■ 本报记者 皮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