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专题
   第11版:人物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社会创新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当环保遇上科技:大爱感恩科技的瓶子魔法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专题

第11版
人物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社会创新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6年07月1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当环保遇上科技:大爱感恩科技的瓶子魔法

    大爱感恩的志工在为回收来的饮料瓶做初步处理

    实体概念馆让公众直观了解经塑料瓶改造加工后的成品

    你知道2014年世界杯球员们穿的衣服是用塑料瓶做成的吗?你知道我们每日丢弃的塑料瓶可以给受灾地区的人们送去急需的温暖吗?当环保遇上科技,再加以慈悲护持,发酵出的巨大能量可以创造出许多不可思议的事。这就是台湾第一家环保公益企业、全球第一家环保纺织爱心品牌——大爱感恩科技所从事的事业。

    慈悲科技的缘起

    大爱感恩科技,全名大爱感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12月10日,是一家致力于开发塑料瓶回收再利用的社会企业,也是台湾第一家以环保、科技、人文回馈为宗旨的环保教育社会企业平台。

    有人可能会惊讶,只有8年的企业怎么会如此成功和声势浩大?虽然成立只有8年,但其成长却孕育了18年之久。

    1990年,慈济基金会创办人证严法师呼吁弟子们“用鼓掌的双手做环保”,弟子们纷纷响应,一点一滴从自身做起,开始了资源回收之风,环保的种子自此种下。到了2003年,证严法师鼓励企业家弟子们发挥自身专业与智慧,从食、衣、住、行、资讯等方面,兼顾赈灾及时性,致力环保再生理念的物资研发,为灾区志工援助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法师的鼓励和动员下,2003年11月慈济国际人道救援会成立。

    伴随着长期的人道救援行动和法师所持续倡导的环保理念,五位慈济实业家——(衣)台湾制衣公会理事长黄华德、(食)味全董事长魏应允、(住)建筑业的高明善、(行)航运界的李鼎铭及(资讯)宏碁创办人之一的林家和,于2008年12月10日正式成立了大爱感恩科技,希望借助各自的优势继续推广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环保理念,同时落实企业社会责任。

    2010年,大爱感恩科技正式把100%的股权捐赠给慈济基金会,每年盈余也完全回馈给慈济作为国内外赈灾行动及社会公益之用。

    从环保志工的资源回收,再到企业家发挥所长的爱心接力,大爱感恩科技的成长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环保结合科技,加以慈悲善念护持,慈济的公益之路因而能走得更加宽阔、更加长久,关怀的足迹遍布世界,为更多身陷急难的人提供了温暖和帮助,也让那些被我们使用过一次就被遗弃的塑料瓶的第二次生命更有意义。

    与地球共生息

    纺织行业所产生的污染不仅危害消费者,也是造成中国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染1公斤的布,大约需要100公斤的水,传统的纺织业不仅耗水量大,而且在纺织生产过程中,产商会大量使用化学品,加之为节省污染水的处理成本,产商往往会把污水偷排进河道,而污水中所带有的有毒有害物质就进入了江河湖海,纺织业污水也是造成珠江、长江等重要水系严重受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纺织业污染对地球环境的破坏,我们每日消耗的瓶装水也是极大的污染源之一。塑料的自然分解时间在400年以上,这意味着一个塑料瓶被生产出来,我们几分钟喝完丢弃它后,需要经过400多年的时间它才会消失不见,而中国每年仅矿泉水消费量就达到2000万吨,而且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递增。如此庞大的消费量,却没有相应完善的回收系统以减少资源浪费。

    为了打破这个局面,2006年,慈济国际人道救援会用环保志工回收来的塑料瓶,整合纺织业的上、中、下游生产商,共同发展出“大爱纱”。同年起,由大爱纱所织成的环保毛毯,在台湾、中国大陆、日本、澳洲、美国等地的社会救助中发放,帮助了超过60万以上的同胞。

    “大爱纱”因为是由塑料抽丝而来,既不像常规染织业一般需要大量用水,而且因为塑料的染色简单,只需把颜色倒进融化的材料中,塑料凝结不会产生多余的废水,进而也不会污染河流。而且也让难以降解的塑料瓶有了第二次生命,减少土地污染,可谓至善之举,一举多得。

    重视研发技术

    为推广绿色品牌促进产业发展,在2013年底,大爱感恩科技投资3000多万台币成立研发中心实验室,与学校、财团法人、研究单位合作,向着创新的目标,积蓄技术与研发能量。2014年研发创新金额占总支出的25%,研发人力占企业员工的17%。

    该研发中心实验室于2014年11月21日获得了“全国认证基金会”ISO 17025认证,“不仅可以对环保产品之布料在品质与安全性上,做到国际标准等级的把关,更可以提供从原料到产品各研发阶段判断研发成果的协助工具”。

    为的是公益目标,却依然在产品和研发上不断高标准要求自己,以期为环境做出更大贡献,让更多的同胞们能在需要他们时提供出更好的产品,这样的精神值得所有企业学习。

    让概念变成行动

    大爱感恩科技明白,真正的环保不是他们再利用了多少资源,而是人心的环保。人是污染的源头,从人心上贯彻环保理念,才能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人人身体力行,保护地球环境才有希望,所以他们很重视让大众体验环保和接受环保教育。“经由知识传递、态度培养及行动养成等方向,以建立全民环境保育、环境永续的生活习惯与态度”。

    公司刚成立时,主要是接受各个团体的环保分享邀约,到当地推广环境教育,而后又发展出了概念馆、环保据点等。因为邀约分享的人不断增多,企业的环境教育团队分别针对企业、政府部门、学校、公益团体、社区设计出不同的环境教育课程,力求在1~2个小时的分享中,唤起大众对于地球的感恩和爱,以及对环保的信心。

    据统计2011年5月至2014年年底,大爱感恩科技的环保教育分享一共进行了971场。而且分享点也在不断扩张,至2014年底大爱感恩科技在全台湾设有133个服务据点,分别有概念馆10家、服务站20家、寄卖点18个,与静思通路合作推广点85个,并且还在继续扩张中。国外据点也有63个,分别在日本、澳洲、菲律宾等16个国家。

    通过实体的概念馆与服务站,让广大消费者能够看见、摸到回收来的塑料瓶再制纤维产品的品质和触感,使前来参访的民众重视环境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再生产品。而且各个据点还会不定期举办环保教育的课程,向消费者传达再生产品的生命力。

    此外,自2011年5月至2014年,大爱感恩科技还进行了315场海内外绿色展览推广活动,以此吸引大众对于惜福爱物的人文关怀及环保爱心的认同,提倡用珍惜代替消费、用再生代替新生。

    大爱感恩科技庞大的志工团队更让人赞叹。“目前全台湾共有5637个慈济环保回收站,其中包括了323座环保教育站,以及将近20万名(定期或者不定期)环保志工”,群体效应是强大的,当所有志工都在努力奉献,认真地分类一个又一个塑料瓶,他们所营造的氛围和传达的信息,会让更多人相信自己也有守护地球的能力,影响更多人加入到环保志工的行列。

    环保产业影响世界

    2014年的世界杯,共有10个国家穿着的是大爱感恩科技以“大爱纱”制成的球衣,这些布料由超过1300万个塑料瓶制成,相当于29个足球场。而且早在2010年的世界杯,32个队伍9个国家就已经开始青睐这样的环保产品。

    台湾每年消耗大约45亿个塑料瓶,“每5个2公升的塑料瓶,可以织成1件大号T恤,32个2公升的塑料瓶,则可做1个睡袋,40个2公升的塑料瓶,能织出1平方公尺的毛毯”。塑料再生的纺织物更轻盈、比棉布吸收性更好,且在制作过程中所节约的能源可高达30%,同时减少石油(用于制造纺织纤维的原料)和水资源(染色)的消耗,大爱感恩科技不仅宣扬着环保理念,更为台湾的环保产品带来了一股清流。

    而由大爱感恩科技生产的,由100%塑料瓶再制成的灰色环保赈灾毛毯,截至2014年底,已送出超过85万条,惠及世界32个受灾地区,帮助了无数的灾民,给他们送去了及时的温暖。

    滴水穿石的成果

    大爱感恩科技自2008年成立以来,坚持以无贷款经营,每年接受会计师事务所的财务查核,企业内部导入了ERP/POS系统(企业资源、门店销售管理系统),建立快速的财务资讯,全面对进销存货物做管制,表现着企业最基本的诚信经营品质。2014年,大爱感恩科技的企业营收为3.4亿新台币,其中薪资、福利占45%,社会公益投入占11%,研发及创新活动费用占25%,海外展览费用占5%,其他管销费用占据14%。

    据2014年大爱感恩科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中数据,统计自2009年至2014年12月,塑料瓶回收数量约398,084,519只,相当于减少2524万公斤温室气体排放(约等于5.4万棵40年大树),645万公升石油消耗(可供一般房车绕台湾5万多圈),及10.73亿公升用水量(等于223万台湾人每日用水量)。庞大的节能排放数据背后,是无数慈济志工一次次弯腰捡起路边的塑料瓶的背影,一人之力虽小,但当个人的善行扩及为众人的善行之时,力量就会是惊人的。

    (据公益慈善学园)

    ■ 邓佳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