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北京林业大学,一场基金会的年报发布会在这里进行。眼前的这位女性身穿带有“真爱梦想”标志的红色毛衫,双眼炯炯有神,思维敏捷、语言凝练,与听众进行着互动,举手投足间透出了一位女强人的风采。 中财学霸,曾任香港招商证券董事、汇丰晋信基金管理公司教育网站总监,70后中的杰出代表——这些都是潘江雪在成立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前的人生标签。而现在,她却是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发起人和理事长。 一切似乎都是命中注定:1994年大学毕业,还没等毕业证拿到手里,潘江雪只身奔赴港深,投身还处在江湖时代的金融业大潮中;1999年,在一片躁动和思索中,她在藏传佛教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从2000年起,志愿去贫苦山区尤其是藏区参加了一些公益慈善活动之后,她内心被社会光鲜亮丽的另一面所触动;2007年,她放弃了证券公司高薪和高管的职位,成立了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一切重新开始。 公益如何言商 上世纪70年代打开国门之后,商业社会的蓬勃发展让中国社会不可避免地沦为达尔文主义的温床。社会财富差距变得悬殊,地区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恶果开始显现,而作为“人生赢家”的既得利益阶层,为了扭转社会经济发展失衡而采取的慈善“滴灌”政策,正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简单的“捐款捐物献爱心”在根除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问题上遇到了无法突破的瓶颈,甚至不幸被污名化,贴上了上层社会“可怜”下层人民的标签。 “简单的捐献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反而可能会激发被捐助者的抵触情绪,觉得是在剥夺他们的尊严,产生更多阶层上的对抗。”潘江雪说,“部分被捐助者可能会形成一种路径依赖:反正我需要的你都会捐给我,我就不用自己创造了,这会阻碍他们基于个体努力的成长。” 潘江雪这类商业精英的出现,正在将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推向另一个高地。他们听从内心对社会公平和奉献精神的召唤,在传统慈善的感性基础上建造了现代公益的理性之塔。他们追求透明,推崇效率,重视专业,反对煽情、悲情牌和道德绑架。 “公开透明,专业高效”这八个字就是真爱梦想的行为准则。在潘江雪看来,公益慈善是一份事业、职业和产业,与证券、金融没什么两样。在谈到真爱梦想的发展模式时,潘江雪说:“公益慈善必须讲究效率效能,必须做到专注和有执行力。”言辞中没有“献爱心”等冠冕堂皇的话,脑海中是对公益项目的一个个量化表。事实上,真爱梦想是全国第一家按照上市公司标准公开发布年报的公益基金会。 把商业经验完全移植到基金会的管理中来,事实证明了潘江雪的理念是正确的。从为边远地区建了一间图书馆和一间多媒体教室做起,9年来,真爱梦想建立了一整套素养教育服务体系。其中涵盖了以梦想中心为核心的素养教育课程(“梦想课程”),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培训的“梦想领路人计划”,还有关注教师成长的线上社交平台“梦想盒子”,累计培养了五万名教师,成立了2000多家“梦想中心”。 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以其惊人的运作效率和成熟的运作模式成为中国民间NGO标杆似的存在,被誉为中国最透明的基金会。 虽然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但从商业转到公益面临一项尴尬的挑战。潘江雪说:“做公益比做商业要难,因为少了一个刺激手段。没有了金钱杠杆,只有所谓的成就感,所以是一条腿在走路。”慈善组织雇员的平均收入不能超过当地平均收入的两倍,否则就取消免税资格,“这也导致公益机构难以引入高端人才”,而这也是公益组织要去突破的。但对公益组织而言,其宏大的使命感也自然会吸引一批对善与美有崇高追求的人加入进来,这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行动与愿景,它为公益人插上爱的翅膀。 在潘江雪看来,公益创业者更像是社会企业家。“现代公益慈善,是为了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存在的。”公益组织需要在社会治理中承担更重要的角色。公益组织的作用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救贫济困,而是需要承担起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制造出有良心的对社会负责的公共产品,这就是最大的公益。”潘江雪说。 教育扶贫在于能力培养 中共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旨在终结我国公益慈善领域长期存在的粗放式管理和援助模式,建立更为专业和有效的扶贫新方式。对于潘江雪来说,自成立之日起,“精准”的理念便贯穿始终。9年来,真爱梦想无意将“业务”范围扩大,而是始终扎根于教育领域。 即便是在教育领域深耕,真爱梦想做的也不是“规定动作”。“拒绝一切简单的捐钱捐书包捐物资。”潘江雪说,“在我看来,这种简单的物质扶贫,并不能真正为孩子赋能,带去可持续的生存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如果再让孩子们因为得到一些物资就表现出感恩戴德,这不利于他们人格健全地成长。” 真爱梦想的重头戏,是和全国尤其是教育资源不发达的边远山区的中小学合作建立梦想中心教室,并培训当地教师,为孩子们提供一套帮助他们人格成长和能力发展的梦想课程。由陪伴在这些孩子身边的老师们为他们每周上一节梦想课程。这一套梦想课程教材和理念与官方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可以打开孩子们的视野,了解外界的发展,帮助他们建立信心,让他们发现最好的自己。”潘江雪说。 例如在“梦想课程”中有一门财商教育课程,小学生们通过游戏式的交易方式,学会合理管理金钱,了解金钱之于生活的意义;他们在课堂上观看视频了解比尔·盖茨和尤努斯的财富故事……没有填鸭式的教育,没有知识点,甚至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老师。伦敦商学院Julian Birkinshaw教授等知名学者在深圳的梦想中心亲身体验了一堂理财课之后,对梦想课的意义和成效给予极大肯定:“梦想课上的大多数知识和概念都简明直观,并能在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内被悉数授予。无论是十岁的孩子还是总裁班的学员,无论是一个中国的孩子还是一个西方跨国企业的高管,都能迅速接受并消化这些内容。这种资本素养的训练不分年龄,跨越种族,突破了各种各样可能的局限。” 梦想课程中有在中国难得一见的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还有对主动沟通和自信自立的鼓励。“农村这些孩子的学力并不差,但是没有这些课程来锻炼,没有这样的机会。藏区的孩子表达能力、学习能力,根本就不比北京的孩子差。”潘江雪说。 真爱梦想在教育领域的切入点,实际上触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大缺失:过分强调对科学知识的教育,忽略了孩子心智与人格的培养。这一问题在留守儿童中尤为突出——6000万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了一个绕不过去的社会难题。 由于从小缺乏外出务工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似乎始终生活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假如再缺乏隔代亲人和老师的关怀,这些孩子很有可能走上人生的弯路。留守儿童在承受着中国社会转型,尤其是城市化的代价。虽然意识到这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政府和社会在这点上的作为还无法完全阻止问题的恶化。“偿还这个代价,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而梦想课程正是要打破传统的知识灌输,通过交流、游戏、互动等课堂形式把爱与关怀带给这些留守儿童们。”潘江雪说。 重塑公众信心 “脆弱”是潘江雪在受访过程中常常谈及的一个词。“中国公益慈善行业的从业者十几二十年的努力,曾经差一点毁于一旦。”潘江雪感慨道。 2011年,由郭美美炫富风波引起的红十字会危机重创了中国公益慈善行业。一时间,不仅是国字头的公益基金会,民间NGO也受到了牵连。潘江雪戏称是一颗老鼠屎,不仅坏了红十字会那锅粥,还坏了民间NGO的粥。“这说明整个社会的信任体系其实是非常脆弱的。” 一次丑闻几乎掀翻了中国的公益生态,注重规避风险的潘江雪自然是不会放过这个挑战。在真爱梦想的5年规划方案里,重塑中国公众对公益慈善的信心和信任,在全国产生“爱的影响力”,是方案给出的大框架目标。初心不改的潘江雪说:“有爱的时候是不会选择极端和暴力的。留守儿童也不会憎恨社会,因为我们的努力可以让他们知道,依然有人爱他们。” 对于这样一个颇具先锋色彩的民间NGO,真爱梦想是“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潘江雪说:“十年以内,我们努力让真爱梦想具有全球影响力。真爱梦想在公益领域的这些探索和尝试,不仅仅让公益更有效率,更是希望让中国看见真爱,从而让这个时代变得好起来。这些努力是为让中国的GDP不仅有数值,更有价值。同时,真爱梦想也有着更宏大的理想:让世界看见中国,把爱与平等的慈善中国价值传递到世界。” ■ 本报记者 张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