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目前孵化机构或培训机构的主要问题,还是能力问题。要去孵化、支持别人,首先自己得有底气,比如当你自己机构治理都一团糟,怎么去跟别人谈治理。当能力不足时,孵化、培训机构只会越做越烂,或者只能讲一些大家都能在网上看到、通过跟别人交流得到的东西,而不能给予实质性帮助。 多一点务实,少一点务虚 我很赞成支促性机构是慢慢从实操走向孵化,一开始自己是做项目的,逐渐有能力去支持类似组织。有实操经验,就很容易看出被支持机构的问题在哪里,帮他们找到问题,解决困难。比如,一个做救灾方面的支促性机构,首先应该对每个救援阶段的流程、细节都非常了解,并且熟悉领域内人际关系,如果没有这方面经验,怎么去帮助救灾机构,可能连灾区都不知道怎么进。 我们确实是要培养机构自己行动的能力,但有时候支促性机构的一点实质性帮助,比如某一点资源链接,就能帮它往前走一大步。支促性机构是需要告诉支持对象方法论,但也需要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给予实质性帮助。具备这种能力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 现在很多支促性机构可能是因为有某一方面资源、人脉而成立的,缺少实操能力,而又没有招到有足够经验的人才。有时候还面临着跟它支持的机构抢资源的问题。 走出只靠工作坊、培训这些提升能力的怪圈,更多地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帮它。当然有时候比如财务培训是非常必须的,但更实际点的帮助会更好些。务虚的东西少一点,务实多一点。 怎样算孵化成功? 很多人说到孵化就是“有一个很大的地方,提供办公场地;很多机构都在这里,大家可以资源共享、互相交流,我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现在大家对孵化的理解可能有些偏颇,并不只是场地和经费的问题,还需要提供必要的咨询、指导,甚至合作一些项目,在合作过程中帮助它积累项目管理、机构管理的经验。 以及很多人认为,只要帮助这个机构最后注册了,就算成功了。到底怎样算孵化成功呢?应该不仅仅是帮助注册,孵化一个机构可能需要伴随它成长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它能独立去运作项目、筹资。现在讲服务老人、儿童要陪伴式,孵化机构也需要如此。但长期陪伴看不到显著效果,跟很多服务性项目一样,也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所以很多机构量化的标准就是,每年有多少机构从我这里走出去了,就算孵化成功。这是行业内普遍存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