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967年,星云大师提出“人间佛教”,开创了“佛光山模式”的全新佛教模式,使佛教在台湾中兴。时至今日,国际佛光会在全球会员人数已达600万人,全球协会、分会等遍布五大洲,其组织广泛开展佛教弘扬事业,并涉及医疗、教育、传媒各种社会服务领域,更于2003年正式成为联合国非政府组织的成员。 佛光山的慈善理念与星云大师的个人修行经历密不可分,在开创佛光山之前,星云大师的慈善足迹就已遍布台湾。 1949年,星云大师率领“僧伽救护队”抵达台湾,在自身处于艰苦的岁月中,始终不忘初心,无畏无私地救助苦难百姓;1956年,星云大师带领青年学子进入宜兰监狱,以佛法度化受刑人,助其建立改过向善的信念。至今,此项教化辅导的触角已扩展至全省各监狱;1964年,星云大师于寿山寺创设“慈善堂”,从事济急、施药等慈善工作;1967年,成立“急难救助会”,每年冬季举办冬令救济。 佛光山的慈善工作,秉承星云大师的理念,并非以提供金钱或物质的救济为首要,而是兼融文化、教育,以净化社会为根本做起。随着时代的变迁,佛光山为提供专业化服务,于1989年设立“财团法人佛光山慈悲社会福利基金会”,统筹办理儿童青少年福利、老人福利、云水义诊服务、宗教心灵咨询、急难救助、重大灾难救援、监狱辅导教化、机构探访、二手医疗辅具、失智症防治等十大类项目,同时接受政府委托办理社会福利工作。 星云大师和佛光山慈善事业的成功固然有时代原因,其先进的管理理念更值得我们探讨。 佛教僧团使命的重塑 寺庙和僧团组织作为一个机构,就必然为了一个特定的社会使命而存在。传统的佛教僧团的使命是为了能够有组织、有系统地弘扬佛法,互相监督,帮助僧众修行。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寺院使命是为了弘扬佛法和个人修行,作为一个宗教组织来说这无可厚非,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不同宗教组织公平竞争的时代,固步自封只会让自己被时代淘汰。 星云大师说:“开创佛光山,不仅要兴建清净、庄严、宏伟、宽广的殿宇堂榭,更要体现佛陀慈悲、平等、融合、共生的精神内涵。”基于这样的精神理念,大师确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的四大宗旨,目标是将佛光山教团建设成制度化、生活化、现代化、大众化、统一化、艺文化、事业化、国际化、人间化、未来化的组织。 正是由于有如此明确的事业理论,不仅包括做什么,更清晰地指出了该怎么做、如何做,佛光山才能够取得今天让人瞩目的成绩。 传播方式的现代创新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宗教组织发展离不开宣传。在当今这样的信息社会,谁能够做好宣传,打好“广告”,无疑在信仰市场的争夺中就抢占了先机。佛光山在进行文化宣传的过程中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内容现代化,佛光山将人间佛教包装成欢快喜乐,突破旧传统,注重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宗教,使其理论能够适用于社会各阶层的群众;二是明星化,佛光山的宣传紧紧抓住星云大师这一核心,将星云大师塑造成了当代德高望重的佛教领袖和国际佛学大师,使星云大师始终保持极高的人气和曝光率,从而吸引信众;三是产品多元化,佛光山不仅立足于佛教典籍和教义的传播,更注重普通群众的日常精神生活,推出各种文化产品,包括报纸、杂志、电视、音乐、实际、漫画等,并提供各种类型的慈善服务,全范围无死角地将佛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四是全球化,佛光山的道场遍及全球各大洲,并积极同当地的社会、政府相合作,结合地方文化进行弘法,争取融入当地的社会;五是道场的神圣化,佛光山的设计融合各国佛教圣地的精华,将古典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传统材料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并将佛教故事有机地结合到建筑艺术其中,力求产生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化宣教于游览之中,虽然这样的营造投入不菲,但其所取得的效果也是巨大的。 先进的制度建设 星云大师根据自己多年的管理经验,指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他指出:“我觉得最高的管理境界,就是没有管理,所谓‘没有管理的管理’,并非取消管理,而是能放手、能分权,使管理进入更高层次的境界。”这一点放到佛教从业人员的管理之上是最恰当不过的,佛教事业的从业人员兼具非营利组织成员和知识工作者两重身份,对于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个人的物质利益,而是精神的充实和自我的成就,还有就是自身技能的不断提升。要使他们能够实现精神的充实和自我的满足,最重要的就是赋予他们更多的工作和责任,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使其达到一种自我管理的状态。 在佛光山,每个徒中徒众都按照性格倾向、能力,分别训练,再依照个人专长担任职务,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尽其所长。在这样一个集体中,每个人都相互尊重,各司其职,为了共同的方向努力。 除此之外,佛光山还为每个徒众提供了完善的教内教育体系,所有人都可以进入佛学院就读,并对于有意向的徒众进行调职的锻炼活动,使其能够多方学习,多方结缘,增加不同方面的经验,培养全面的从业人员。 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建设,特别是像佛光山这样国际化、现代化的大型组织。星云大师从开创佛光山之初,就深感建立完善的僧团制度的重要性,组织系统从早期的五堂二会,发展到今日五院十五会,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完善的僧团组织。 除了合理的机构设置,佛光山在内部制度上,建立了完善的内部序级和晋升制度,并广泛开展民主选举,务求做到公平、公正。 大力开展教育事业 太虚法师重教育,一生创办或主办的佛教学院有:闽南佛学院、武昌佛学院、世界佛学苑、重庆汉藏教理学院、西安巴利三藏院、北京佛教研究院。并创办了《海潮音》月刊和《觉群周报》等佛教杂志。只是时局所限,太虚大师所兴办的教育往往只限于佛教界内部,没有普及到普通大众。星云大师的教育兴办则是从幼儿直到研究所,无所不包,不仅重视僧伽教育,也重视社会教育和信众教育。 佛光山的僧伽教育分为“僧伽教育研究委员会”、“中国佛教研究院”、“佛光山丛林学院”、“国际学部”。目前在海内外有16所佛学院,培养了1300余位僧伽人才;为让有心学佛的男女皆能入学就读佛学院,在佛光山读佛学院,不一定要出家。 佛光山的社会教育从幼儿园直至研究所。在幼儿层面,有宜兰慈爱幼儿园、台南慈航托儿所、善化慧慈幼儿园、新营小天星幼儿园;在中小学阶段,有高雄普门高级中学、埔里均头国民中小学、台东均一国民中小学、宜兰人文国小;在大学教育中,有美国西来大学、宜兰佛光大学、嘉义南华大学,并筹备澳洲南天大学。佛光山的信众教育有:都市佛学院、胜鬘书院、电视佛学院、佛光人间大学、台湾各县市社区大学、天眼网络佛学院等等。其形式也不限于一般性的面对面的固定授课,而是深入社区,并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进行远程授课。 一个组织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和人员开发,不仅要从内部进行培养,同样也要从外部进行发掘,防范于未然。广泛地开展教育事业不光是慈善事业的一部分,更能够加强人们对于佛教的好感和认识,起到弘扬佛法的作用,并为自身组织的未来发展储备人才。 宗教总是带有神圣性和超越现实的意味,然而在星云大师的改造下,其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的理念已经不再是曲高和寡的艰深理论,而是深入社会、深入人心,真正体现佛陀慈悲、平等、融合、共生等精神内涵的简易法门。其所创办的佛光山也不再停留在一般寺院的层面,而是走一条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助力的路线。 ■ 姜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