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特别报道
   第09版:特别报道
   第10版:特别报道
   第11版:新闻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社会创新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佛光山:宗教慈善机构的范本式治理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特别报道

第09版
特别报道

第10版
特别报道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社会创新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6年07月05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佛光山:宗教慈善机构的范本式治理

    佛光山教育系统青年在印度从事公益活动

    驶入偏远地区的“云水书车”

    1967年,星云大师提出“人间佛教”,开创了“佛光山模式”的全新佛教模式,使佛教在台湾中兴。时至今日,国际佛光会在全球会员人数已达600万人,全球协会、分会等遍布五大洲,其组织广泛开展佛教弘扬事业,并涉及医疗、教育、传媒各种社会服务领域,更于2003年正式成为联合国非政府组织的成员。

    佛光山的慈善理念与星云大师的个人修行经历密不可分,在开创佛光山之前,星云大师的慈善足迹就已遍布台湾。

    1949年,星云大师率领“僧伽救护队”抵达台湾,在自身处于艰苦的岁月中,始终不忘初心,无畏无私地救助苦难百姓;1956年,星云大师带领青年学子进入宜兰监狱,以佛法度化受刑人,助其建立改过向善的信念。至今,此项教化辅导的触角已扩展至全省各监狱;1964年,星云大师于寿山寺创设“慈善堂”,从事济急、施药等慈善工作;1967年,成立“急难救助会”,每年冬季举办冬令救济。

    佛光山的慈善工作,秉承星云大师的理念,并非以提供金钱或物质的救济为首要,而是兼融文化、教育,以净化社会为根本做起。随着时代的变迁,佛光山为提供专业化服务,于1989年设立“财团法人佛光山慈悲社会福利基金会”,统筹办理儿童青少年福利、老人福利、云水义诊服务、宗教心灵咨询、急难救助、重大灾难救援、监狱辅导教化、机构探访、二手医疗辅具、失智症防治等十大类项目,同时接受政府委托办理社会福利工作。

    星云大师和佛光山慈善事业的成功固然有时代原因,其先进的管理理念更值得我们探讨。

    佛教僧团使命的重塑

    寺庙和僧团组织作为一个机构,就必然为了一个特定的社会使命而存在。传统的佛教僧团的使命是为了能够有组织、有系统地弘扬佛法,互相监督,帮助僧众修行。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寺院使命是为了弘扬佛法和个人修行,作为一个宗教组织来说这无可厚非,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不同宗教组织公平竞争的时代,固步自封只会让自己被时代淘汰。

    星云大师说:“开创佛光山,不仅要兴建清净、庄严、宏伟、宽广的殿宇堂榭,更要体现佛陀慈悲、平等、融合、共生的精神内涵。”基于这样的精神理念,大师确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的四大宗旨,目标是将佛光山教团建设成制度化、生活化、现代化、大众化、统一化、艺文化、事业化、国际化、人间化、未来化的组织。

    正是由于有如此明确的事业理论,不仅包括做什么,更清晰地指出了该怎么做、如何做,佛光山才能够取得今天让人瞩目的成绩。

    传播方式的现代创新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宗教组织发展离不开宣传。在当今这样的信息社会,谁能够做好宣传,打好“广告”,无疑在信仰市场的争夺中就抢占了先机。佛光山在进行文化宣传的过程中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内容现代化,佛光山将人间佛教包装成欢快喜乐,突破旧传统,注重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宗教,使其理论能够适用于社会各阶层的群众;二是明星化,佛光山的宣传紧紧抓住星云大师这一核心,将星云大师塑造成了当代德高望重的佛教领袖和国际佛学大师,使星云大师始终保持极高的人气和曝光率,从而吸引信众;三是产品多元化,佛光山不仅立足于佛教典籍和教义的传播,更注重普通群众的日常精神生活,推出各种文化产品,包括报纸、杂志、电视、音乐、实际、漫画等,并提供各种类型的慈善服务,全范围无死角地将佛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四是全球化,佛光山的道场遍及全球各大洲,并积极同当地的社会、政府相合作,结合地方文化进行弘法,争取融入当地的社会;五是道场的神圣化,佛光山的设计融合各国佛教圣地的精华,将古典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传统材料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并将佛教故事有机地结合到建筑艺术其中,力求产生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化宣教于游览之中,虽然这样的营造投入不菲,但其所取得的效果也是巨大的。

    先进的制度建设

    星云大师根据自己多年的管理经验,指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他指出:“我觉得最高的管理境界,就是没有管理,所谓‘没有管理的管理’,并非取消管理,而是能放手、能分权,使管理进入更高层次的境界。”这一点放到佛教从业人员的管理之上是最恰当不过的,佛教事业的从业人员兼具非营利组织成员和知识工作者两重身份,对于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个人的物质利益,而是精神的充实和自我的成就,还有就是自身技能的不断提升。要使他们能够实现精神的充实和自我的满足,最重要的就是赋予他们更多的工作和责任,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使其达到一种自我管理的状态。

    在佛光山,每个徒中徒众都按照性格倾向、能力,分别训练,再依照个人专长担任职务,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尽其所长。在这样一个集体中,每个人都相互尊重,各司其职,为了共同的方向努力。

    除此之外,佛光山还为每个徒众提供了完善的教内教育体系,所有人都可以进入佛学院就读,并对于有意向的徒众进行调职的锻炼活动,使其能够多方学习,多方结缘,增加不同方面的经验,培养全面的从业人员。

    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建设,特别是像佛光山这样国际化、现代化的大型组织。星云大师从开创佛光山之初,就深感建立完善的僧团制度的重要性,组织系统从早期的五堂二会,发展到今日五院十五会,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完善的僧团组织。

    除了合理的机构设置,佛光山在内部制度上,建立了完善的内部序级和晋升制度,并广泛开展民主选举,务求做到公平、公正。

    大力开展教育事业

    太虚法师重教育,一生创办或主办的佛教学院有:闽南佛学院、武昌佛学院、世界佛学苑、重庆汉藏教理学院、西安巴利三藏院、北京佛教研究院。并创办了《海潮音》月刊和《觉群周报》等佛教杂志。只是时局所限,太虚大师所兴办的教育往往只限于佛教界内部,没有普及到普通大众。星云大师的教育兴办则是从幼儿直到研究所,无所不包,不仅重视僧伽教育,也重视社会教育和信众教育。

    佛光山的僧伽教育分为“僧伽教育研究委员会”、“中国佛教研究院”、“佛光山丛林学院”、“国际学部”。目前在海内外有16所佛学院,培养了1300余位僧伽人才;为让有心学佛的男女皆能入学就读佛学院,在佛光山读佛学院,不一定要出家。

    佛光山的社会教育从幼儿园直至研究所。在幼儿层面,有宜兰慈爱幼儿园、台南慈航托儿所、善化慧慈幼儿园、新营小天星幼儿园;在中小学阶段,有高雄普门高级中学、埔里均头国民中小学、台东均一国民中小学、宜兰人文国小;在大学教育中,有美国西来大学、宜兰佛光大学、嘉义南华大学,并筹备澳洲南天大学。佛光山的信众教育有:都市佛学院、胜鬘书院、电视佛学院、佛光人间大学、台湾各县市社区大学、天眼网络佛学院等等。其形式也不限于一般性的面对面的固定授课,而是深入社区,并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进行远程授课。

    一个组织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和人员开发,不仅要从内部进行培养,同样也要从外部进行发掘,防范于未然。广泛地开展教育事业不光是慈善事业的一部分,更能够加强人们对于佛教的好感和认识,起到弘扬佛法的作用,并为自身组织的未来发展储备人才。

    宗教总是带有神圣性和超越现实的意味,然而在星云大师的改造下,其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的理念已经不再是曲高和寡的艰深理论,而是深入社会、深入人心,真正体现佛陀慈悲、平等、融合、共生等精神内涵的简易法门。其所创办的佛光山也不再停留在一般寺院的层面,而是走一条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助力的路线。

    ■ 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