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益时报》:今天阜宁风灾救援的协调中心紧急成立了,但每次都是临时成立,仍会有一些救援队伍受影响,这种政府与民间的协调机制是不是应该常态化? 白煜隆:没错,这次的反应跟以前的灾害救援基本一样,只是在一些细节上熟练了,仅此而已,但整个体系没变。现在我国还是官方主导,体制外的不纳入官方系统。官方觉得需要的时候才会招募民间机构。但民间机构没有上边的指令,也会行动,体现救援快速性、及时性,所以会有冲突。 而且官方对民间救援数量、质量的统计是不完全的,技术标准也没有,灾难发生后的指挥协调也就比较麻烦。平时汇报的材料看起来是比较漂亮了,但实质上的备灾水平等等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国外大多数体系是倒过来的,属地化为主,社区民众先自发自救互救,周边做应急支持。再远一点的区域中心做二级支持,更大级别的灾难再向外扩散。我们的社区组织远远不够,即使在东部发达地区。还是要大量普及社区基层志愿者队伍,志愿者队伍也需要脚踏实地,能够立足社区,在需要的时候真正发生作用,就已经非常好了。出事的时候身边就有一支队伍能够发挥作用,那是最好的,不用千里奔袭。 《公益时报》:龙卷风灾害的特点和救援上有没有特殊性? 白煜隆:它跟常见的台风、大暴雨等强对流天气有一定的类似性,但龙卷风强度大,气旋中心风力比其他台风、暴风大很多,破坏力也较强。它的形成机制复杂,形成速度快,预测起来更难。包括在美国龙卷风走廊,跟踪这么多年下来,要准确预测一个龙卷风,也不那么容易。 国内强对流天气很多,能形成龙卷风的少一些。但中国遭受龙卷风袭击历史上是有记载的,不是偶发、突发事件,它有一定的自然规律和可能性。去年、今年都有,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可能是上海的龙卷风,造成的损失是非常巨大的。 救援上看,龙卷风造成的破坏往往带有建筑物结构损害,尤其在乡镇、郊区。大城市建筑物现在强调抗震性,但风载荷的标准不高,可能能抵抗一般台风。以龙卷风的强度,一般建筑物是扛不住的。所以一般会强调地下室、靠近地面的一层相对稳定一点。附属的构筑物和车辆这样的单独物体,有可能被吹到空中。 龙卷风瞬时危害大,但来得快去得快。它带来的次生灾害有点像台风,比如可能引起漏电、燃气管道破损、强摩擦产生静电引起爆炸,但受灾面积小,一般是带状,有时候是S型,起点和终点明确。如果没有伴随强降雨,它不大可能会带来滑坡、泥石流这种次生灾害。 《公益时报》:对于这种不常见的灾害,应该怎样预防呢? 白煜隆:气象台之前的预警一直是强对流天气,并没有龙卷风。对于这个地区的人来说,没有经历过龙卷风的袭击,他们看到这个预警的感觉,可能跟一般的大暴雨类似,并不能够根据这个预警预估到这样严重的灾害。这个预警对于普通民众来讲接近无效。大多数人都是在毫无准备的状态下,失去了生命。 比如美国龙卷风走廊地区,如果看到钩状回波、明显的气象雷达上的特征,就直接发龙卷风预警了,而且当地居民普及过应该怎样防范,听到这种类型预警,就会知道采取怎样的方法躲避。 我国现在很多城市做了太多应急预案,我们也做过一些预案的评估,发现很多预案是把日常工作书面化、条理化而已。比如说台风来了怎样清理下水道,这跟日常工作其实是相通的,不能理解为是应急状态下的事情。 应急预案应该针对平时想象不到的突发意外。对于已经能够想到的,台风、大雨、断电的预案,只是对于已知情况的处置。目前大多数备灾工作都在做自己熟悉的、知道的,对于能够导致灾难的意外,准备不足。严格意义上讲,我们现在还没有针对“意外”——想象不到的灾难的应急预案,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