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年6月24日上午,“2015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发布会在京召开。 江苏省太仓市委、市政府申报的“‘政社互动’开创社会治理新格局”、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申报的“‘居民提案’激活社区居民自治细胞”、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委区政府申报的“‘社区参与式治理工作坊’实践”等11个创新材料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同时发布的还有“2015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提名成果名单,共9项。 29个省(区、市)90项创新 经验参评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作出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的重大部署以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精神,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实验试点为载体,推动社区治理创新取得了初步成果。 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陈越良指出: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源头和支点,社区治理现代化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根基所在。 各地始终把社区治理作为增强群众获得感的民心工程和增强改革耦合性的基础工程,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不断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现代化,着力构建了全民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一是坚持创新理念,提升社区治理发展动力;二是坚持协调理念,促进社区治理城乡统筹;三是坚持绿色理念,建立社区治理长效机制;四是坚持开放理念,扩大社区治理交流合作;五是坚持共享理念,夯实社区治理群众基础。 为发现、总结和推广各地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践经验,民政部组织了“2015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遴选推介活动。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和新疆兵团推荐了90项创新经验。在自主申报、省级推荐的基础上,经材料初审、匿名评审、联席评审、社会公示等环节,确定了“2015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及提名成果。 陈越良表示,“2015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立足实情,直面问题,完善机制,力求突破,走出了具有本土性、科学性、前瞻性的社区治理新路子,体现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体系建设与能力建设有效融合: 一是搭建社区服务平台,提供精准服务;二是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完善治理结构;三是健全社区协商机制,提升自治能力。这些获选成果贯穿了坚持群众主体的改革立意,契合了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改革方向,体现了依托社区治理创新撬动社会治理创新的改革路径,为各地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五地获奖代表分享 社会力量参与成亮点 发布会上,江苏省太仓市副市长周文彬、北京市朝阳区区长王灏、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区委副书记胡盛、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副区长张立群、浙江省宁海县褚银良作为“2015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获选单位代表介绍各自创新经验。发挥社会组织、社工等社会力量,多元主体参与,创新社会治理成为亮点。 太仓市着力推进三社联动,拓展基层自治。一是落实政策保障。先后出台20多个政策文件。社会工作实用人才计划首次与科技领军人才计划一起列入全市人才计划。出台了资金支持政策文件,每年政府预算新增1000万元。 二是健全组织网络。市级分别成立了三社相关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全省首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性质的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镇级设立了民非性质的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在社区、企事业单位中逐步设立社工室或社工部。 三是强化目标引领。推动社区工作者“社工化”,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工职业资格考试,目前全市万人拥有数6.35人,列苏州市第一;推进社区社工“组织化”,鼓励社区加强专业社工机构建设,目前全市登记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总数1634个,平均每个城乡社区11个;推进社会组织服务“社会化”,通过公益创投活动、“邻里家园”项目引导社会组织立足社区开展服务,目前已资助项目334个,投入资金近800万元,直接服务受益对象近28万人次。 北京市朝阳区从2013年开始,创新开展“居民提案”,在社区党委领导和社区居委会统筹下,采取“三社联动”方法,围绕社区服务管理难题,引导居民自我发现问题、自己组建团队、自主解决问题,实现社区治理内外互动、良性循环。 针对小区“僵尸”自行车乱停乱放问题,双井街道居民提出“小区公共自行车服务点”提案,建议采取“政府资金扶持、社会组织参与、企业建设管理、居民免费使用”的模式,成功破解了“僵尸”自行车管理难题。 专业社会组织得到锻炼成长,社区社会组织得到培育发展。小关街道“乐龄互助”提案,培育出廉政剪纸、美食分享等26支社区社会组织。目前全区共有社会组织5700多家。 厦门市思明区围绕“基础在社区,核心是参与,群众为主体”的思路,创造性探索出“社区参与式治理工作坊”的模式,让多元主体参与进来,让协商共治运转起来。 工作坊是以群众参与为核心,通过引入专业的第三方,从群众“房前屋后”的身边事做起,发动群众参与到社区建设、治理的全过程,在协商共治中形成对社区未来发展的共识,进而构建社区治理的长效机制。 工作坊主要是由政府发起引导并做好协调保障,由专业第三方主持,围绕群众的问题和需求,梳理出群众关心的共同议题,以调研、咨询等多种形式确保各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形成具有共识性的成果(成果既包括空间环境改造提升的方案,更有社区自治共管的方案),在落实中进一步发动群众参与共建共管。 杭州市西湖区首推社区公共服务分类机制,把社区公共服务细分为保障性公共服务79项、村社承担的自治性服务10项、社会力量承担的购买性服务29项。首创ISO9001社区公共服务标准,出台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的清单目录。 2015年全区共投入4.5亿开展购买社会服务,100多家社会组织在城乡社区开展公益服务,社区社会组织从173家发展至1333家,17.8万居民参与各类服务。 围绕多元主体、三社联动、协商民主等,涌现了杭州首个村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区开放式协商民主、社区智连线平台等138个社区治理品牌,为杭州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蓝本。 掀起社区治理创新的新浪潮 在发布会上,陈越良要求,各地要以“2015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创新十大成果”发布为契机,努力掀起社区治理创新的新浪潮,奋力开创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一是要坚持统筹谋划,将社区治理创新工作列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点任务,抓好社区治理的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建立责权清晰、运转高效、协调有力的社区治理组织机制,为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提供组织保障。 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狠抓问题发现和需求调查环节,把居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社区治理创新的工作重点,把居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判社区治理创新的重要依据,力争在社区治理的制度设计、体系支撑、政策创新等问题上有所突破。 三是要坚持示范引领,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按照试点先行、典型引路、重点突破、梯次推进的工作思路,培育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治理创新典型。 会议由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汤晋苏副司长主持。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王杰秀主任宣读了“2015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及提名成果名单。 ■ 本报记者 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