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从孩子开始培养公益常识、理念,该如何做? 6月15日上午,一场儿童公益教育实践成果展示会在甘肃兰州七里河区举行。作为《小学公益实践教程》的第一个实验区,这里的孩子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公益课程了。 《小学公益实践教程》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公益教育项目开发。南都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表示,儿童公益教育课程在中国尚属空白。这套儿童公益课程适合教学、自学与公益实践活动的指引,可让孩子在学校、社区、家庭,把身边公益变成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从小学习参与社会、锻炼能力,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涵养的中国人。同时让我们的孩子通过公益教育与实践,提升各种社会能力,将来也能参与全球事务,展现中国责任,为未来社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知行合一的公益教育 《小学公益实践教程》倡导实践性德育,将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什么是公益,怎样做公益;在自主发起的社会实践中,动用智慧解决不可避免的问题和纠纷。 《小学公益实践教程》每个主题内容是以学生喜爱的绘本故事呈现的,由优秀学生代表带领同学们来解读故事中的观点,分小组对故事中的公益人物和事情进行讨论,从而掌握公益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 但是,学生在做公益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候,就需要应用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公共事务空间中的问题。例如,学生在社区做垃圾分类的公益活动的时候,遇到居民积极性不高,学生们想出用自己做的环保垃圾袋来奖励做得好的居民,以此鼓励居民坚持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当学生们满腔热情地将一个个的困难击倒时,他们的创造力得到了最好的鼓励。 一位支持孩子做社区义工的家长表示:“孩子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做做义工,不是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用,也不是在浪费学生时间,这是一种教育过程,是培育学生心智、体能的重要手段,社会不需要不会做手术的医学博士,也不需要不会换保险丝的物理学家,大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循序渐进,从实践中得出 公益价值观 这份课程给一年级的活动是从身边小事做起,“做一个体贴家人的人”、“我要为集体做事情”等。二、三年级则开始扩大视野,关注社区、社会的公益问题,如,“做对社区有益的事情”、“变废为宝节约资源”等等。四、五、六年级开始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如,“尊重受助者给以受助者自信”、“创造性地做公益”、“制订公益活动计划”、“评价和反思公益行动”等等。 燕山前进第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家长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的嘴里总是念叨公益课程,作为家长开始只是一笑了之,总觉得小孩子懂什么叫公益,等长大了再说吧。但是时间长了,从孩子的言谈举止上,确实看到了他的很多改变,尤其是对家人的关心。” 七里河小学三年级(2)班的家委会成员陈吟龙在公益实践活动小结中写道:孩子们参观了甘南的一所孤儿院的教室、宿舍、食堂,了解和感受孤儿们的生活。生活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看到比自己还小的弟弟妹妹自己打饭盛汤、自己洗衣叠被,当看到孤儿院的孩子们为节约用水节约粮食吃完饭要舔干净饭碗,当看到孤儿院的孩子们每餐只有一碗汤面和稀饭,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回来后,孩子们在家里的自理能力增强了,能主动起床、穿衣、叠被和吃饭;不再肆意地把饭粒洒在桌上;不再在自己的课本、课桌上乱写乱划,感觉孩子们一下子长大了。一堂课调动孩子,孩子影响班级,班级带动年级,年级影响全校乃至周边校区,参与帮扶的家庭越来越多。 ■ 本报记者 王会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