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截至6月20日12时 近日,南京37岁“公益哥”转行当上“快递哥”的事件引发网友热议,公益组织留不住人才的话题再次引发公众的关注。 37岁的“公益哥”韩睿,曾参与过汶川大地震的救援,亲眼目睹了灾区老百姓失去亲人的惨痛和无助。4年前,韩睿从一家大型国企辞职,在本善社工服务中心从事临终关怀工作,每月收入约3000元。 然而,去年年底,韩睿离职了,选择到一家快递公司当了一名“快递哥”,他说:“有了孩子后,生活成本骤增,公益行业的收入远远不能养家。在理想和现实面前,我无奈选择了后者。” 小孔是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上学期间,小孔曾是好几家公益组织的志愿者,这种经历使其对公益领域有了浓厚兴趣,也锻炼出了很强的活动策划能力。虽然目前很多公益组织都想让她去机构工作,但是他们提供的待遇一般都比较低,很难接受,自己上大学花了不少钱,毕业后要补贴家里。 小孔的经历和想法,在大学生群体中非常普遍。南京晓庄学院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段继业坦言,按理说,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生是最适合从事公益慈善工作的,但每年进入这个领域的大学生也就10%左右,几年后还会流失,其他专业的大学生进入公益慈善领域的,更是寥寥无几。 在南京公益圈内,像韩睿、小孔这样的人才流失现象很普遍。近期发布的《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显示,NGO(非政府组织)在职人员中,近六成机构有人员离职流失,其中近八成流向了非公益领域。 在今年3月15日“国际社工日”期间,民政部也专门提到“我国专业社工队伍还非常紧缺,到2020年,我国要有145万名专业社工,目前还有近百万的差距”。 针对公益人才短缺、流失问题,《公益时报》联合新浪公益、问卷网和凤凰公益推出本期益调查:你认为导致人才从公益领域流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本次调查自6月17日10时开始,截至6月20日11时,调查结果显示,35.62%的网友认为薪酬待遇低,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是导致人才从公益领域流失的根本原因;49.61%的网友认为只有改善公益人才发展支持的资金环境,开发更为多元和具有针对性的人才支持项目,才能留住公益人才。 除了薪酬外,工作量大、付出与收获不均衡;从业环境及发展前景,缺乏吸引优秀专业人才的机制等被网友认为是导致人才从公益领域流失的重要原因。 对于如何提升公众对公益领域或行业的认知度的问题, 63.01%的网友认为需要加大政府对公益领域的扶持力度;28.96%的网友认为要加强公益从业人员的发声。 公域合力:人才流失和中高端人才缺失是当前公益人才发展的两大瓶颈,从业者薪酬满意度低和行业人才养成体系不完善是主因。 网友留言: suiran微博:做公益的人理应得到体面的生活,不能单靠理想主义和贡献精神。 原子辉:大部分公益组织都缺乏企业级绩效管理体系,导致优秀人才流失,而人才是组织生存发展的基础。 ■ 本报记者 李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