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特别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人物
   第11版:人物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从心智障碍者父亲到公益机构负责人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特别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人物

第11版
人物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6年05月2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从心智障碍者父亲到公益机构负责人

    以自主游戏和有组织的体育运动为活动形式,李俊峰带领融爱融乐为心智障碍者开创了一条健康成长之路。

    融爱融乐的学员参加马拉松活动

    他,北大光华EMBA硕士,北师大EMP三班班长,北京环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富基融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公司于2006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2015年被阿里系的上市公司收购。

    学业、事业双丰收的他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均毕业于清华大学。与此同时,他也是位心智障碍者的父亲,并由此结缘公益,成为一名公益人。他就是李俊峰,北京融爱融乐心智障碍者家庭支持中心(以下简称融爱融乐)理事长。

    李俊峰的商业背景不仅为融爱融乐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同时也带来了商业资源。如今,融爱融乐已得到20余家企业及多家基金会的支持,培养了9位专业的就业辅导员,有11名心智障碍青年在就业辅导员的支持下走上了工作岗位,其中9名已与企业签约,李俊峰的儿子就是其中一位。

    因儿子结缘公益

    儿子是李俊峰加入公益事业最主要的起因。他的儿子1995年出生时由于窒息导致脑瘫,那时李俊峰刚出来创业不久。

    1998年来到北京后,他带着儿子做了一系列的治疗和康复,但效果不大。儿子去了普通学校上学,坚持到初中毕业后,因为没有高中接收这个群体的学生,最终选择进入了培智学校,而这个学校很多孩子的家长就是融爱融乐的发起者。先是儿子参加了融爱融乐组织的一些活动,后来李俊峰也受邀一起参与其中。

    在融爱融乐,李俊峰接触到了数百个心智障碍者家庭。2013年6月11日,融爱融乐决议进行民非注册。与此同时,李俊峰受该机构理事长王晓更邀请加入融爱融乐。

    “我跟王晓更老师交流时说,如果要我来,一定会把融爱融乐做规范。因为该机构当时还是工商注册,我觉得有必要进行民非注册。”李俊峰回忆说。

    提出这一观点后,李俊峰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做调研。2013年10月,他正式加入融爱融乐。“因为我看到这个机构太弱,存在很多问题,理事会提出的很多建议其实无法落地,没有团队来做。”李俊峰希望投入时间和精力,打造出一支有执行力的团队。

    融爱融乐由15位家长共同发起,一直在摸索中前行。“我接手的时候,绝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是家长,他们在家里要照顾自己的孩子,还要努力组织各种活动,服务于更多的家长,其难度和工作强度可想而知。”李俊峰感叹道。

    经过1年的努力,李俊峰带着团队调整了组织架构和治理结构,梳理了业务逻辑,大幅度开拓了业务范围,形成了7人理事会、17位专职人员的运营团队,开展了以休闲体育活动和支持性就业带动的家长倡导和主动社会融合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目前运营团队中就只有1位家长任职。

    帮助孩子和家长走出困境

    心智障碍者在中国占总人口的1.5%,约有2000万人,而北京就有大概20万人。“在整个残联公布的8000万残疾人里面,残联也解决了一部分障碍人群的就业问题,但心智障碍人群的就业是被放在最后的。”

    在打造团队的同时,李俊峰也在梳理着机构的工作内容。他将融爱融乐的工作范围定位为三大块。

    首先,家长倡导。由于很多家长还停留在让孩子康复的阶段,孤注一掷地去寻找各种方式治疗,所以宣讲已经起不到有效的作用,因此融爱融乐联合了一些媒体和机构一起来做倡导。

    其次,开创了为心智障碍者组织的常规化社区娱乐项目——快乐活动营,以自主游戏和有组织的体育运动为活动形式,让志愿者与心智障碍者一对一互动,通过一起活动融合在一起。心智障碍者在交流方面有障碍,但在运动方面,尤其是徒步、跑步,大部分没有太大的障碍。体质特别弱的孩子可以在室内做体育运动,体质稍强的在公园做徒步,体质很好的可以参加马拉松活动、打篮球、爬山以及参加商学院的戈壁挑战赛等一系列体育活动。

    融爱融乐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共组织参与了20余场马拉松比赛。“这个群体里面最强的孩子现在已经可以完成全程马拉松。包括我儿子,通过三四年的锻炼,去年的北京马拉松比赛他完成了全程马拉松跑。”李俊峰略显自豪地说。

    李俊峰表示:“如今儿子的微信已经加了七八百人,而且性格越来越开朗。在他16岁之前不会坐公车,没有独立出行和做饭的能力,我用了差不多三年的时间一点点把他教会,现在我家的晚饭都是他在做。”

    除了马拉松比赛以外,李俊峰还带着孩子们去参加商学院的戈壁挑战赛,今年是戈壁挑战赛第十一届,也是他第三次带孩子们去参赛。这个比赛原本是全华语的EMBA同学的高端赛事,李俊峰带着孩子们通过选拔及各种人脉资源,获得了商学院的支持。“北大光华已经把这个公益项目固定了下来,每年都会支持我们的孩子去戈壁挑战赛。”

    最后,融爱融乐在不断探索支持性就业领域,即帮助孩子在普通的企业或者机构找一个工作岗位,由他们培养的专业辅导员来帮助孩子学会在这个岗位上去工作,但其难度系数也较高。

    支持性就业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先后传播到欧洲、日本、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等地,德国这种群体的孩子有60%至70%是通过支持性就业去完成的,只有20%至30%的孩子留在了替补性的场所。

    “支持性就业的推广将有助于心智障碍者真正地融入社会,将传统上被照顾的对象转换成为独立生活、自我决策、自食其力的人,从而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也从根本上让家长摆脱终生照顾孩子所肩负的巨大的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压力。”

    融爱融乐的支持性就业项目运营两年多,共培养了9位专业的辅导员,签约11位心智障碍的孩子,其中包括李俊峰的儿子。“目前接受这个群体的一家企业接收三个孩子后,正在开始问我们要第四个孩子了,他们在慢慢了解这些孩子的情况之后,一直在开发这样的岗位给我们。”

    公益路上困难和收获相伴

    在支持性就业中,就业辅导员处于关键位置,是连接企业、心智障碍者及其家人的纽带。但是其中的操作难度却很大,包括筹款、招聘以及人才流失等。

    就业辅导员是一个要求能力很全面的岗位,首先要对心智障碍群体有了解;要懂得社工的方法,因为这基本上是一个社工的工作;要对企业、商业运作有了解,因为要跟企业领导、人力部门、普通员工做多次交流沟通;还要会做系统的记录和报告。

    “所以刚毕业的大学生根本做不了,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建议找一些社工专业毕业的学生专职来做,但是由于待遇不够吸引力,很难留住人。”

    “目前融爱融乐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一些基金会、企业以及我的一些朋友支持。”2014年融爱融乐和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合作设立了“乐憨儿”专项基金,用于体育及支持性就业项目。另外在戈友基金会也设立了一个支持就业的“乐憨儿”专项基金,用于定向支持辅导员的项目。

    目前李俊峰已经说服了几家基金会及企业家来支持辅导员的工资,接下来他希望做一些专项募集。

    虽然公益的路上困难重重,但是也总会有一些成绩和收获让人深感欣慰。目前融爱融乐具备了良好的专业技能,拥有9位相对稳定的就业辅导员团队,与其他机构的1~2人相比,其在全国也可谓一枝独秀。

    李俊峰告诉记者,希望后续可以扩大规模,争取拥有50名专职辅导员团队,每年能帮助超过100位心智障碍者就业。

    谈到融爱融乐接下来的工作规划,李俊峰表示有三块:“第一,我们想请北师大EMP帮我们做一个未来三年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王振耀院长给了我们一个重要提示,他认为我们机构的这些项目一定要落地到社区,未来一定是社区的公益项目才会可持续发展并且符合社会潮流。

    “第二,希望将快乐活动营这个活动品牌通过家长组织联盟输出到全国各地,这个活动简便易行且影响较快,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尽快融入社会。

    “第三,将支持性就业很好地做下去,为更多心智障碍的孩子解决就业问题。”

    EMP课程助力公益实践

    从企业家转型为公益人,对李俊峰自己来说,在公益方面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2014年他加入EMP班,开始进行系统化学习,让他对公益有了一个完整的概念。比如治理结构的课程对他帮助尤其显著,包括如何筹款、公益的方向、公益的定义等等。

    在EMP班学习也让李俊峰结识了很多公益圈里的朋友,对于机构工作帮助很大。通过班里同学的引荐,快乐活动营中篮球项目受到了姚基金的高度关注,希望该项目能与他们的篮球公益赛事活动相结合。

    “加入EMP班,让我从单纯的热血家长逐渐向一个专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视角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公益方面,原来觉得心智障碍这个人群是最被冷落的,家长群体也是最边缘化的,后来通过EMP的学习之后,觉得是自己的心没有打开,我们完全可以和所有的公益组织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去竞争公益资源,展示自己。”

    采访接近尾声,当被问及坚持公益的动力时,李俊峰放下手中的咖啡杯,不紧不慢地告诉记者:“我希望为更多心智障碍的孩子争取生活和成长的权利。”

    ■ 本报记者 李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