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人物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家庭寄养:从英国到中国的18年历程
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发展将驶入正轨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人物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6年04月19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家庭优先—长期安置之路”会议在京举行
家庭寄养:从英国到中国的18年历程

    关爱儿童组织皇家名誉主席迈克尔致辞

    “18年前,我和爱人、孩子来到中国,当时我们相信可以支持中国家庭安置的发展,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我们能够一做就做18年,看到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4月12日至14日,“家庭优先—长期安置之路”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与关爱儿童组织(Carefor Children)共同主办。

    在回顾推动中国的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历程时,被孩子们昵称为“大萝卜”的关爱儿童组织创始人兼执行理事罗伯特·葛路德颇为感慨。

    始于1998年的长跑

    儿童家庭寄养,是指经过规定的程序,将民政部门监护的儿童委托在家庭中养育的照料模式。

    1998年的春天,关爱儿童组织与上海市民政局开展了合作,开始来推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培训和支持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2000年,民政部明确提出要使家庭寄养成为儿童福利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2003年,关爱儿童组织和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合作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培训项目”。据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刘良玉介绍,13年,项目共投入3000多万元(不含福利院为此项目投入的费用),举办了170期培训班,对儿童福利院的管理者、工作人员、寄养家长计5000多人进行了培训,范围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结合英国家庭寄养的先进经验和我国开展家庭寄养的实际情况,共同编译了《选择寄养》和《步入社会 走向自立》等书籍。为了更好地落实2014年12月1日民政部下发的《家庭寄养管理办法》,项目和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儿童福利院合作,正在开展福利机构家庭寄养工作现状与研究课题,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数据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2003年10月底我国出台了《寄养暂行管理办法》,2014年公布了实施的《家庭寄养管理办法》,在寄养条件、寄养关系的确定、寄养管理解除等方面做了规制。项目的实施为这些法规的制定提供了实践支持。

    刘良玉表示:“项目的开展,为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在理念上、政策上、管理上、模式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家庭寄养领域,中国社工联合会与英国关爱组织的合作交流,是中西方合作交流的典范。”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徐建中在致辞中表示。

    英国皇室成员、关爱儿童皇家荣誉主席迈克尔也表示,关爱儿童组织已与中国开展了18年的合作,这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数字:18岁代表一个人走向成熟,18年也预示着关爱儿童组织和中国的合作走向成熟。他希望将这份长期承诺延续到未来更多项目中。

    为寄养家庭提供更多支持

    “家庭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家庭中,孩子能得到良好的培养,并可以成长为健康的、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罗伯特·葛路德表示,家庭寄养是社会福利机构寄养的重要补充方式,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孤残儿童的成长,也会对寄养家庭产生积极影响。

    “早期的时候,我在中国上海见到了一个女孩,当时她有5岁,她当时对我说,自己在机构的时候,就好像一条毛毛虫一样,但是到了寄养家庭以后,突然就变成了整个家庭的掌上明珠。”罗伯特·葛路德强调,这印证了家庭寄养工作的重要性。“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她当时的感受,她对于具有关爱家庭的渴望。”

    作为替代式的寄养方式,家庭寄养将来对孤残儿童生活的改变发挥极大的作用,同时可以帮助他们在他们成人之后,以一种负责任的方式进行生活。

    迈克尔强调:“所有的家庭安置工作背后真正英雄是当地的家庭,他们愿意接纳弱势儿童,给他们永久的家。我们要确保我们能为这些国家真正的英雄提供最优质、最有利的服务。”

    罗伯特·葛路德表示:随着家庭寄养模式越来越广为人知,相关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也要进一步提供方案管理这种转型,为寄养家庭提供技能帮助,在政策方面也给予这种模式实际支持。

    为此,会议还特别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位寄养家庭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而在他们的背后有成千上百位家长,在为孤残儿童奉献他们的精力、财力和爱心。

    为了推动家庭寄养工作的发展,为寄养家庭提供技能帮助,会议还邀请来自英国、中国的多位专家进行了专题报告,并采用工作坊的形式进行了培训,来自不同地区的代表,通过会议平台进行了交流沟通。

    ■ 本报记者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