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新闻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人物
   第11版:国际 案例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东风公益基金会(2014)年度工作报告摘要
毛彦文:民国时期的女慈善家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人物

第11版
国际 案例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6年04月05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毛彦文:民国时期的女慈善家

    毛彦文与熊希龄这对慈善伉俪的合影

    1990年代以来,随着国学大师吴宓其人的被发掘与其文的被不断刊印,一位名为“毛彦文”的女性逐渐浮现出来,引起了读书界广泛的兴趣和关注。2012年1月,商务印书馆再版毛彦文回忆录《往事》中,也有其在家乡江山生活的不少回忆片段。

    而在我们眼中,围绕毛彦文的不仅仅是她的传奇人生故事,还有着不可忽略的“慈善”二字。

    出身书香

    1898年11月,毛彦文出生于江山县城关的一户书香门第,小名月仙,号海伦。毛彦文曾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转至浙江湖郡女校求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女师。熊希龄一家对毛彦文的学识、举止、美貌十分喜爱,多次约请她到家度周末。1922年秋,毛彦文考上南京金陵大学,毕业后,受聘于南京市江苏第一中学,后又先后任浙江省政府司法科科员、民政厅科员,由于文学基础好,曾为《浙江民报》主笔。在胡适、吴宓等教授的帮助下,毛彦文于1929年远渡太平洋,赴美国密歇根大学专攻教育行政学,两年后获硕士学位。熊希龄夫人朱其慧在北平病故时,毛彦文刚回国到上海,并被聘任为国立暨南大学教授,后又兼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和女生指导。

    熊希龄自夫人朱其慧病故后,时常寝食不安,在慈善事业上也想找一个好助手。正逢1932年中日沪战爆发,熊希龄担心毛彦文的安全,便发了电报,叫她辞去上海工作,到北平香山慈幼院任教。毛彦文犹豫再三,终未答应。

    1934年,熊希龄突然萌发了向毛彦文求婚的念头,其侄女朱曦也多次代熊希龄向她求婚。毛彦文惊慌失措,便率直拒绝。

    此时,熊希龄的女儿熊芷专门坐车到上海,为其父游说。毛彦文手捧着熊希龄10多封求爱信,感慨万分,加之也有志向于慈善事业,答应与其结合。

    因熊希龄当年66岁,又是前任国务总理,毛彦文才38岁,两人的婚事,一度成为上海《申报》、《晨报》等大报的重大新闻。

    得力助手

    1935年3月,毛彦文与熊希龄回江山县探亲。因江山上年大旱,许多农田颗粒无收,饥荒甚重。熊希龄和毛彦文利用探亲访友之机,深入长台镇等农村专题调查研究,详细了解灾情,并以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委员的名义,向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作了专题报告,同时筹得浙江省赈款22000元、上海各界募捐的大米2000担,支援江山灾民。事后,江山各界人士还专门设立了甲戌救灾纪念碑志之。

    毛彦文与熊希龄结婚后,受爱心人士的深切感染,追随熊先生从事慈善事业,先后任北平香山慈幼院董事、香山慈幼院董事会驻沪事务所等职。香山慈幼院的慈悲济世、扬善之举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据1935年统计,香山慈幼院共收养孤儿3813名,通过细心抚养、认真教育,从慈幼院小学、中学、师范毕业者3491名,考取大学者80名。

    1936年后,毛彦文随熊希龄参与诸多慈善活动。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毛彦文又冒着战火,协助时任世界红十会中华总会会长的熊希龄,做好红十会的救护工作。通过努力,先后筹款创设伤兵医院4所、难民收容所8处,共抢救伤员6000多人,收容各地难民2万余人。在这国难当头的时期,毛彦文将家中的客厅改作厂房,添置有关设备,组织力量缝制寒衣、制作面饼,支援前线抗日军队。12月,南京失守,毛彦文又随熊希龄取道香港,继续募集抗日救亡经费,并筹建香山幼慈院长沙分院。谁知12月25日,熊希龄因长期劳累,在九龙宾馆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毛彦文强忍悲痛,决心将发展慈善事业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坚持不懈地继承好熊希龄的慈善事业。

    慈善济世

    1938年春,北平香山慈幼院董事会在上海举行临时会议,决定由毛彦文继任香山慈幼院院长。4月,毛彦文筹资创办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6月,毛彦文决定将湖南芷江双陵小学改为香山慈幼院芷江分院,经费全部由熊氏私产收入支出。8月,毛彦文又决定在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增设幼稚师范班,并在柳州创办“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革命功勋及抗战遗族子弟学校”。1939年,浙江省政府推选毛彦文为省临时参政会参议员。在抗日战争将进入胜利时刻,毛彦文又为筹措慈幼院经费,常年奔波在桂林、重庆、香港、上海等地,并将天津的房产出售,应付各项慈善开支。抗战胜利后,毛彦文在上海撰《祭先生熊公秉三文》,同时在熊希龄先生遗像前保证:“吾当吾力之所及,重整慈幼,藉继君造福孤寡之遗愿,亦以报相知于天上人间也。”

    1947年,毛彦文主持恢复香山慈幼院第一校家庭总部,共分设5个家庭,每个家庭招收40名孤儿,聘请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任教,将这些孤儿培养成高素质的国家人才。这一年,国民政府实行宪政,毛彦文致力于慈善事业并成效显著,当选为国大代表。

    1949年4月,毛彦文与胞弟毛长庚赴台湾定居,先后受聘为台湾复旦大学、私立实践女子家政专科学校英语老师。退休后,热心两岸同胞的交流、合作、联谊工作。1983年7月,在毛彦文的努力下,《北平香山慈幼院院史》在台湾出版。1999年10月3日,毛彦文与世长辞,享年102岁。

    (据《衢州晚报》)

    ■ 戴明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