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慈善家
   第11版:自述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社工介入家暴还需体系支持
公益募捐中的道与术(上)
如何改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慈善家

第11版
自述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6年03月29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如何改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开展12年来,在全社会唱响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主旋律,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营造了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建功立业的良好氛围。但美中不足的是,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仍存在责任心、实践力和意志力等方面的欠缺,影响着这个群体的整体形象。

    鉴于此,笔者对当前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工作有以下四个角度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从志愿者自身的角度。首先,增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的能力。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许多活动开展的顺利与否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志愿者的沟通能力和服务能力。大学生志愿者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水平和态度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责任心和服务态度,包括团队协作能力、交际沟通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职业涵养。

    其次,拓宽服务领域。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要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在开展好传统服务项目的同时,针对服务对象的需要,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提高志愿服务的科技文化含量。

    再者,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职业能力和责任心,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工作能力、敬业精神、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第二,从志愿者组织的角度。首先,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和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各项规章制度,使志愿者行动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对志愿者进入的考核制度,建立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人才档案和服务档案,根据不同类型的服务项目选派不同特长的志愿者。

    其次,要积极开展对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服务专项技能”“团队意识”“志愿服务理念”“服务项目开发”“资金筹集”等方面,促进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向专业化发展。

    再者,建立志愿服务交流平台。组织者可将所需的志愿服务种类及各单位的资料公开,搭建体制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

    第三,从高校的角度。首先,高校要重视各类宣传渠道,扩大宣传效果,引导更多的大学生理解并参与志愿服务中来,从而提高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行动的认同度。同时更要把大学生志愿活动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认识,要把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

    其次,完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评价反馈机制。宏观层面的激励: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考评应从大学生志愿者的德、勤、能、绩等方面入手,以科学考评推动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可持续发展。可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微观层面的激励:在活动中,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参与形成对志愿者的归属感、认同感,满足他们的自尊和自我价值实现。高校志愿者在服务活动中的成功感,对他们的激励作用非常明显。还有荣誉激励,荣誉是众人和组织对个体或群体的崇高评价,是满足个人的自尊需要,激发人们奋斗进取的重要手段。它能增强个人需要的自信心,满足个人需要的成就感。

    再者,完善大学生志愿行动的保障机制。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之一在于建立一整套的科学保障机制。建立由学校院系党委统一领导,团委等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协助管理的志愿者组织保障体系。通过建立统一的志愿者服务认证制度,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需要借鉴国际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建立政府拨款、社会赞助、高校扶持、组织自筹等方式相结合的筹款机制。高校可以把通过筹款机制筹来的资金尝试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在基金的支持下不断引导志愿者拓展服务范围,并建立适当的激励和奖励制度,以鼓励大学生志愿者更好地提高志愿服务质量,推动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持久发展。

    第四,从政府和社会的角度。首先,加快志愿服务相关立法的进程,完善现有的志愿服务地方条例,建立志愿者权益法律保障体系,通过规范、合法的管理引导志愿者组织的健康发展。

    其次,在社会上大力倡导志愿服务精神,深入挖掘不断丰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形成全民参与的社会良好风尚。

    中央财经大学

    排孜努尔·牙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