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封面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特别报道
   第09版:特别报道
   第10版:特别报道
   第11版:特别报道
   第12版:特别报道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民国时期的社会工作

版面目录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特别报道

第09版
特别报道

第10版
特别报道

第11版
特别报道

第12版
特别报道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6年03月0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民国时期的社会工作

    1931年,雷洁琼回国后在北平燕京大学任教,图为她(前排左二)与社会学系学生留影。

    ■ 彭秀良

    社会工作既是指一种运用专业技能和知识帮助社会成员克服生活障碍、增强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服务工作,又是指从事这类服务的一种专门职业。社会工作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我国则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实务,并且在社会工作的建制化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取得了本土化的初步经验。

    美国人最早引入社会工作

    是谁最早将社会工作引进中国的呢?就目前掌握的历史材料来看,最早将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模式引入中国的是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干事、美国人步济时(John S.Burgess),他于1912年创办了北京社会实进会,目的是组织学生参与基督教的社会服务工作,以改造社会和救治中国。尽管在此之前已有留学归国的朱友渔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讲授过相关课程,但是没有形成体系,也没有开展过实践活动。

    步济时1883年出生于美国一个城市平民家庭,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时积极参加学生志愿者活动,190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学,1909来到北京。步济时来华的动机是为基督教青年会工作,并非发展中国的专业社会工作。但他很看不惯在华外国人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和生活,而当他开始接触中国的大学生活时,他感到发现了一个从未开采过的金矿,他认定中国未来的命运就掌握在这些年轻人的手中。于是,他广泛地接触青年学生,并引导他们关注现实中的社会问题,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事业,并推动成立了北京社会实进会(在1914年6月获得内务部批准)。

    步济时在1914-1915年间指导北京社会实进会的学生进行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社会调查,是关于北京人力车夫生活与工作状况的调查。此后,北京社会实进会还对北京的教育机构、监狱、精神病院、贫民院和孤儿院等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1922年,步济时倡议并亲自领导成立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开设应用社会学专业即社会工作专业,为中国培养最早的社会工作者。因此,有人称步济时为“中国社会工作之父”。 

    燕京大学最早设立社工专业

    社会工作正式成为一门专业最早是在燕京大学。1925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改称社会学与社会服务学系,开设“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会行政”“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等课程,培养了我国第一代社会工作者,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教育正式开始。在燕京大学社会工作教育起步后,沪江大学、复旦大学、之江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学院、齐鲁大学、福建协和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开办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或课程。 

    但是,与社会学理论的教学相比,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明显落后。据许仕廉1927年对国内60所各类性质大学开设社会学课程的调查,所有这些大学共开设社会学课程308门,其中社会调查、社会立法与社会服务行政课程只有38门。1940年国民政府社会部成立后,这一状况才开始转变,一方面社会部委托各大学加以培养并给予经费支持,另一方面招收社会工作人员及抽调行政人员予以短期训练。但直到1947年初,全国各大学或独立学院设立社会学系的有19校,设立历史社会学系的有2校,设立社会事业行政系的1校即社会教育学院。

    1944年秋,国民政府教育部召开大学课程修订会议,在社会学系课程中增设社会行政组(即社会行政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从而使得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有了法定依据,并外加社会行政实习,因为社会工作是一门讲究实践性的学科,实习的内容必不可少。 

    社会工作的实务类型与推广

    民国时期的社会工作实务类型主要包括城市社区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儿童福利社会工作、军人社会工作、边疆社会工作,等等。 

    城市社区社会工作是民国时期开展的最早的社会工作实务类型。1917年,沪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美国人葛学溥(Daniel H. Kulp Ⅱ)在产业工人聚集的上海杨树浦地区设立了一个社区服务中心——“沪东公社”,此后一直伴随杨树浦的居民走过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沪东公社提供服务的主要内容依然没有离开教育,其起步也从对周围工厂的工人开设补习班开始的,后来扩展到该地区的大多数居民,服务内容也扩展到民众图书馆、民众食堂、民众茶园、施诊所等多个领域。上世纪40年代中期在成都、南京发展起来的“友邻社”,也是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典型,但是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覆盖面积是很狭小的。

    医务社会工作以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最具代表性。该部成立于1921年,其主要职责是沟通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并且把沟通的范围追踪延伸至病人生活相关的社区之中。在最鼎盛的20世纪30年代,该部总共有30多名社工,他们可以享受穿白大褂、在医生食堂用饭、用午茶、有病可住头等病房等等跟医生一样优厚的待遇。该部还将组织形式和医务社会工作模式推广到南京、济南、上海等地多家医院,成为1950年代以前中国和亚太地区医务社会工作的开拓者。

    农村社会工作是民国时期最为波澜壮阔的社会工作实务类型,其中以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影响最大。其他值得提及的农村社会工作典型是1928年燕京大学的清河实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因为参加实验的人员均是受过社会学专业训练的燕大师生。它留下了其他实验区所不能比肩的详细的观察记录和实验报告,为我们今天进行历史比较研究储备了可供采信的一手资料。 

    企业社会工作在民国时期只是试验性质的,前期是少数的零星的个别试验,如上海基督教青年会1926年开始兴办的劳工新村、无锡申新三厂,1933年开始办理的劳工自治区等等。后期以国民政府社会部社会福利司和劳工局的工矿检查为主导,将劳工福利设施的计划推行与指导监督、劳工生活的改良及保障、劳工教育、工厂矿场安全或卫生设备之指导及检查、劳工失业及伤害之救济抚恤等项内容纳入法治化的轨道,虽然做得还很不够,却也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创办社会工作官方刊物

    社会工作这一专业名称是从何时被普遍接受的,目前还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但在《社会工作通讯月刊》出版以后,“社会工作”的专业名称即逐渐固定下来。

    《社会工作通讯月刊》是1944年1月15日在重庆正式创刊的,由国民政府社会部部长古正纲题名。该刊“以阐扬本党社会政策,诠释社政法令,研究社工方法,检讨社工绩效,报道社工消息,汇集社工资料,并为社工人员解释疑难辅导进修为主旨”,分专论、社工报告、社工法规、参考资料、社工消息和图书述评等栏目。这是近代中国最早以“社会工作”命名的刊物,意味着社会工作在中国有了自己的标志,社会工作在中国得到了合法化的地位。1948年5月,《社会工作通讯月刊》并入《社会建设》月刊,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纵观民国时期社会工作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社会工作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扎根并逐渐发展壮大,是与中国偏重于社会救助制度安排的历史文化传统相契合的。从1912年社会工作在中国的萌芽,到1951年该专业被取消,社会工作的发展密切关注了中国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这一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总结,以利于推进今天的社会工作本土化。(据《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