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封面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封面报道
   第11版:新闻
   第12版:国际·案例
   第13版:寻找慈善传统
   第14版:益言堂
   第15版:年检
   第16版:封底
尹昌龄:慈惠堂的背后管家
01000000000000119086967572502.jpg
001tpFdogy6PyPDbVN781&690.jpg

版面目录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封面报道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国际·案例

第13版
寻找慈善传统

第14版
益言堂

第15版
年检

第16版
封底

新闻内容
2016年03月0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尹昌龄:慈惠堂的背后管家

    ■ 张路延 

    本报上期“寻找慈善传统”(总第3226期15版)介绍了曾在成都地区运行了200余年的当地最大的民办官助慈善机构——慈惠堂。在1924年至1942年间,主政慈惠堂的民国慈善家尹昌龄为机构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而他本人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传承至今的佳话。

    据成都地区民俗专家刘孝昌介绍,尹昌龄自小好学,没几年就中乡举,后成进士,入翰林。曾任翰林院编修、凤翔知府等职。“他办案公正,民众喊他尹青天。”

    不过,尹昌龄为后人所念的,多为慈善。“他1924年接手慈惠堂,克己奉公,自己每天午饭就用两个铜板买红苕吃。他还把消费机构转为生产机构,办成衣铺、鞋帽铺、火柴厂等等,来反哺慈惠堂,收养的老弱病残,多时达两三千人。”

    秉公持正 民众喊他尹青天

    刘孝昌说,尹昌龄父亲读书有见识,因为贫穷才经商。“他经商盈利,自己节衣缩食,赚钱给尹昌龄弟兄两人买书。”

    尹昌龄是个读书种子,没几年就中了乡举,后来就成了进士。“按照当时制度,成进士翰林后,要入翰林馆学习朝章国故三年,还须经过大考,然后散馆,就是毕业的意思。考过了,分等级安排官职,考不过,分到各省当知县。”

    当时有个现象,出身富贵人家的新翰林,希望得编检,可以坐至卿相,家贫的寒士,希望能够外放。“想考不过,有个公开的秘密,就是写错别字,为了防止作弊,考生们的答卷都会誊写一遍,只要故意把错别字写大,阅卷大臣一看,朱笔一抹不及格,就能成功外放。尹昌龄靠这一招,分到了陕西当白河县知县。”

    白河县在陕北,连年灾荒,匪多民散。“尹昌龄觉得要先清除匪患,搞好生产,老百姓才能安生,他兴办团练,操习武艺,自己也一同练习,吃的也是粗茶淡饭,跟其他团员一样,不到一年就有了成效。”由于为官清廉,才能突出,他几次升迁,当了商州知州后,又升凤翔知府。“凤翔就是西安,他问官司、断诉讼案,都是秉公持正,丝毫不苟,在当地很有名气,老百姓都喊他尹青天。”

    激将“出山” 接手成都慈惠堂

    刘孝昌说,尹昌龄几地为官,还曾在贵州任职。“护国战争以后,贵州政局易人,他卸职回到了四川。”出人意料的是,尹昌龄当官30多年,回川后竟然连房子都没有,还是租房而住。

    当时,成都慈惠堂街有一所大宅子,名为“慈惠堂”,是一所官办的慈善机构,有田三百多亩,加上政府经费,可养活孤苦无依者3、400人。“慈惠堂,是创办于清雍正年间的慈善机构,民国以来,政局动乱,财政紧张,救济经费经常挪作他用,所以日渐衰落了。1921年,市政公所成立后,市政督办陈鸿文十分热情,认为这个机构办慈善事业,就要有一位社会贤达出来主持大局,他多次登门邀请尹昌龄,却被婉言谢绝。”

    天天上门的陈鸿文,闹得尹昌龄哥哥不得清静,就用了一招“激将法”。“他哥哥元理说,老四,你性情固执,外头有人说你闲话,说你尽管被喊成‘尹青天’,但50多还没后人,可能有些缺德的地方。尹昌龄就问他,哪里听到的?他最佩服徐子休,元理就哄他徐三哥听到的,徐三哥还说,慈惠堂有田,养几百孤寡,眼前这些公益事不肯做,到时官产军队拿去,孤寡就会饿死,你就成了‘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了。”

    尹昌龄被这番话一激,挺身出来办慈惠堂。

    生产反哺 为孤儿开办学塾

    尹昌龄接手慈惠堂,先让孤苦人们吃饱肚子。“他一到慈惠堂,看到大家面黄肌瘦还水肿,晓得是没吃饱,就增加给养费,一天两顿饭变三顿饭,稀饭变成吃干饭。他自己不支分文薪水不说,每天中午,两个铜板买红苕充饥。”

    为了反哺慈惠堂,他着手变消费机构为生产机构。“尹昌龄说,跛者,可使守门;瞽者,可使习唱;男人,可编竹箕扫帚;女人,可搞缝纫。慈惠堂逐步兴办起三四十个生产服务机构,如成衣铺、鞋帽铺、裱画铺、印刷铺等等。劳动者不仅可以吃饱饭,还可以挣钱。”

    成都凤凰山,是清末新军的营房。赖心辉任民国四川省长时,拟另建军营,拆除旧营房,把堆积如山的房料送给慈惠堂。“利用这些木料,尹昌龄在外东大田坎一带修了一条街,开设不少商店,发了一笔财。”

    刘孝昌说,慈惠堂的人很自由。“他们有手艺,能挣钱后,愿意出堂回家的,自食其力的人,存款本人全拿走,如果念旧回来看看,还有两餐一宿的招待。”慈惠堂发展壮大时,还接管了育婴堂、孤儿院,丁文诚公祠的田产也由慈惠堂代管。“尹昌龄把丁公祠办成‘文诚义塾’,孤儿优秀来上学,学习国文、数学和英语,英语和数学学得好的,送到武汉、天津工厂学技术,国文好的,推荐到军政界当文员。”

    火柴畅销 盒面画扇寓意善

    清末,周孝怀任劝业道时,在成都九眼桥附近办过火柴厂,民国以来,房子还在,只是驻兵,已经破烂。“尹昌龄想恢复火柴厂,向军方首领杨森申请,能不能给慈惠堂搞生产,杨森同意了,让军队搬迁。”

    想办火柴厂,却没有资金。“尹昌龄犯难的时候,几个军人主动找他,说知道你办火柴厂没有钱,我们愿意投资,尹昌龄问他们,你们投资目的是什么?军人说按股分红,他就回问,你们入股,把赚的钱分了,鳏寡孤独吃什么?”劝退了军人,尹昌龄只得找银行借钱,由于没有货物作抵押,看在他善名的份上,行长周询私人借了5千元给他救急。

    尹昌龄借到钱后,办起了培根火柴厂。火柴厂的商标,是一个小孩端着碗吃饭,目的为育婴,老百姓称之为“娃娃牌”。后来,尹昌龄感到娃娃牌商标的含义有所不足,于是更名为“扇牌火柴”。在火柴盒面画折扇一把,并亲手撰书前语六行,其文为:厂中余利,专恤孤穷,若有私心,天地不容,以扇喻善,奉扬仁风。

    火柴厂,虽然主打慈善牌,但质量非常好,畅销全市。“培根火柴所用原料上乘,磷、纳、钾之类,多购自国外,每一根都能用,抗战时期,火柴曾经一度卖到了沦陷区。”

    善待盲人 佃农照料免田租

    1938年11月,敌机轰炸成都,慈惠堂8000多鳏寡孤独,急需疏散,使其各得其所。“最难安顿的是一大群盲人,他们有吹拉弹唱的手艺,在成都可以挣钱,疏散到乡下,虽然可以吃饱饭,但没有市场。”

    苦恼的尹昌龄,正巧遇到一晚上吹大风,把旗杆折断了。“他就骗这些盲人,说这是大祸将至的凶兆,你们不走我也不走,我陪你们同归于尽,数百位盲人齐声大哭,愿意疏散,他赶紧想办法来安置。”

    尹昌龄想了个办法,让佃农帮扶盲人。他召集了400多户租种慈惠堂田产的佃农,恳请他们每家收留一个盲人。“他说,你们中慈善机关的田,应该以慈善之心来报答田主,敌机轰炸,救死扶伤,人人有责,今天请你们来,为的就是这些盲人,希望你们一家领一个照料,三餐让他们吃饱,刚到这个地方,带着他们走熟路,以后才不摔倒,秋收纳租结算的时候,一定不会亏负你们,到时候你们减让多少,盲人说句话,就算数。”

    佃农们听到他对盲人如此关爱,大为感动,纷纷同意他的方案。他竟然面向众人叩头,行一大礼。佃农们各自把盲人领回家后,当自家老人一般看待。疏散多年后,盲人无一人因战祸身亡。

    送殡者众 数百盲人充仪仗队

    刘孝昌说,尹昌龄逝世前一二年,最忧心慈惠堂事。“他说像慈惠堂这样的机构,如同一个独立国,觊觎者很多。”

    逝世那天,尹昌龄和兄长、友人闲谈,“尹昌龄说‘使我能再活一年,看见这八千多鳏寡孤独有个下落,死亦瞑目!’他还感叹,怕自己死后,慈惠堂被豪绅争夺,拖烂到分家具了事。友人告别时,握手发现他手冰冷,说阳气不通,恐将作古了。当天稍晚,就有人在东大街撞见尹三爷买寿衣棺木,尹昌龄落气一小时了。”

    出殡前夕,友人带着儿子,去为他挽柩以行。“小孩子眼睛亮,远远望见送殡行列,问‘尹太老师又没有做官,何以那个高个子警备司令严啸虎也带着人来吆小菜担子,为太老师出丧清道呢?’友人就回答‘人只要道德文章为世所敬重,就比做官还贵,立德、立功、立言,为之三不朽,尹老太师便是太上立德的头等人物,所以社会上都尊敬他’。”

    行过九眼桥时,前面一片吵闹。旧俗大出丧时,要将孝幛、孝联用竹竿扎好,用人拿着,像仪仗队那样前行,数百盲人请求充仪仗队。“因为道路不平,治丧人员不同意,瞎子们大喊大闹‘总理对我们那么好,他百年归天,这点心都不要我们尽啊!’一齐放声大哭。治丧人员被他们感动了,答应了盲人的请求,但为了安全,一个盲人配一人搀扶,不晓得的路人,还认为是什么新的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