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封面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国际·案例
   第12版:国际·案例
   第13版:专题
   第14版:益言堂
   第15版:寻找慈善传统
   第16版:封底
康康老师、公益花椒和留守儿童

版面目录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国际·案例

第12版
国际·案例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益言堂

第15版
寻找慈善传统

第16版
封底

新闻内容
2016年02月23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康康老师、公益花椒和留守儿童

    康康在讲述一个花椒的故事

    包装好的花椒

    不断增加的新产品:丑苹果与天麻

    采摘花椒

    ■ 本报记者 王会贤

    元宵节过后,春节真正结束,最迟离家的打工者也要出门了。孩子们或嘶喊或心里默默地说着“你们不能这样对我”,目送父母离乡。还有更不幸的孩子,春节也未能见父母一面。

    近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从为农民工家庭提供更多帮扶支持和引导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两个方面,努力从根本上逐步解决儿童留守问题。

    只有解决生计问题,才能让父母留下来。

    鲁甸的生计是一颗小花椒

    前阵子鲁甸的康康老师来北京,在“说出你的故事”上讲自己和花椒故事,还带来了她老家特产的各种花椒制品。记者拿一个装着粉末的小布包放在鼻前深吸一口,终于意识到花椒真的是一种香料。

    靠山吃山,在云南鲁甸的山区,凡是能种植的山坡,甚至接近90度的斜坡上都种着花椒树,这是当地人一年的生计。然而在花椒采摘的季节,大部分在外打工的村民不会回来,因为在当地花椒的利润太薄,为此回家一趟“不值当”。而鲁甸大部分的留守儿童,也就只有过年的几天能见到父母。甚至有孩子说:“我们又希望父母回来,又不希望他回来,盼望他们回来是因为一年到头终于可以见一次爸爸妈妈;不希望他们回来,因为他们回来两三天就又要走了……”

    只有解决生计问题,才能让父母留下来。但是鲁甸太小、太远了,和许许多多大山里的地方一样,不为外界所知,就更不用说他们的花椒了,直到2014年鲁甸8·03地震。

    从助学到推广花椒

    康康的家乡也在地震中被毁,她只能凭一棵樱桃树辨认出瓦砾堆下自己的家。

    康康的名字叫康宏韦华,是鲁甸县的一名中学教师。她曾经在鲁甸县偏远的乐红中学工作四年,“我平常也会从工资里面拿一小部分,资助特别贫困的孩子,那时候只觉得做多少是多少,还没有理解到公益的层面。”康康的确没有什么特殊的光环,她实在就是一个普通的山区教师,她说“在和外地公益人接触过程当中,我知道了梦想当中清华大学的学生是什么样子”。但就是因为普通,她所做的努力才更值得借鉴。

    2014年9月,康康联合五位中学老师发起“鲁甸能量源公益志愿团队”加入救灾。救灾结束后,志愿团队转而开始做公益助学。五位老师在没有太多支持、没有技术、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做了大半年助学,最后还是解散了,但康康希望坚持下去。

    在助学的过程中,康康更加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这里太穷了,如果这些父母在当地就能够解决生计,何必远走他乡呢?”康康老师开始把目光转向了一直被忽视的花椒。花椒确实是当地最重要的经济作物,然而要想把它推广出去,切实解决老百姓的收入问题,还是有很多困难。

    首先,谁来做这件事?“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既不懂技术,也没有做生意的经验,我能做什么?”但是本地的花椒太需要走出去了,最终顶着压力,康康开始做花椒。“对做生意的人来说会好很多,对于只会教书其他完全空白的我来说,挑战非常大,简单到连物流、包装、质量把关都成为一个个挫折和困难。”

    但花椒事业终于还是开始了。2015年7月份花椒收获的季节,在得知了康康想把花椒推出去的想法之后,曾经以志愿者身份到过鲁甸的申志民等人,开始建微信群,认购花椒,由最初的十多个人,扩散到现在的200多人。但更多的问题也开始在实践中展现出来。

    爱心花椒店的困难与摸索

    开店卖农产品实在不是想象得那么简单。花椒并不是一个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太容易被忽略。“我出生在这个地方,从小都没有注意过它。”康康说。鲁甸也太偏远,交通闭塞,如果不是地震,甚至不为人知。基于电商的在线销售,可以让鲁甸的小花椒被更多大城市的人知道,但是要大批量地生产、运输,以目前的能力,还远远做不到。想通过花椒这个途径解决当地贫穷和留守儿童的问题,影响力还差很多。

    缺乏人才。在和外地公益人和各界人士接触的过程中,康康意识到自己有所欠缺,无论是做电商还是做公益,技术或者理念上。“我感觉到我跟你们之间有一种很远很远的,我无法逾越的差距,我各方面的能力,跟你们没有任何的可比性。”于是康康想找更多的大学生来做这些事,但很难找到,本地好不容易考上大学的寥寥学生,又极少有愿意再回到那个贫穷的地方的。康康说:“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它能走多远走多强,我承诺不了什么时候能够给他一个回报。”

    康康坦言,做小花椒的第三个困难来自于自己的内心。小花椒倾注了康康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希望它能有一个好的出路。在每一次想要放弃的时候,看到朋友们的鼓励,康康都告诉自己要坚持,不能辜负大家的期待,而实际上内心却有过无数的纠结和煎熬。

    迎接和寻求改变

    冬天,花椒过了销售期,为了避免断档,在“群友”的鼓励下,康康开始推出其他农产品。鲁甸的农产品丰富,当地的另一个特产——丑苹果,也在康康的努力下,开始在线出售。苹果也给康康的店铺带来了一线生机,经营又开始好转。苹果季节结束后,又增加了天麻。对于康康来说,她的最根本目的是要把鲁甸甚至云南的产品推出去,所以不论是花椒、天麻还是丑苹果,都值得关注和推广。

    康康说,农村日常销售花椒价格很不稳定,前两三年曾经低到15~25元一斤,高的时候三四十元,这两年高一些,今年是最高的,可以卖到55元,但波动很大。如果能自己把握销售渠道,有一个相对稳定和合理的价格,对农民来说自然是获益的。“而且我们发现花椒籽油、花椒杆,这些可能比花胶本身更有价值,但老百姓不知道,都扔掉了。”康康把开发这些产品列在了之后几年的计划里面。

    “说出你的故事”分享会上,很多朋友为花椒店的发展支招出主意,大到理念宣传,小到营销手段。新的一年开始,康康的爱心花椒店也在做新的尝试。

    “我们的爱心花椒微信群里有做公益的、做媒体的、做企业的,原来是大家零散的支持,最近我们正在讨论更详细的计划,2016年团队的工作会更规范化和有计划性。”康康说。

    康康也正在申请基金会方面的支持。接下来不久,会有几家基金会会来考察项目,当然,从项目官员考察、认可到列入支持对象,要走完固定程序,还要慢慢来。但如果有了项目支持,康康希望可以培训鲁甸的返乡青年,把鲁甸本地好的农产品推出来。对于团队定位,康康说:“我们会一直坚持公益属性,未来可能会走社会企业的方向,毕竟花椒始终是一个产品,要符合市场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