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王勇 岁末年尾,是晚会、演出扎堆的时节。公益领域也不例外,不少公益机构会拉上受助者一起精心准备,呈现一场欢乐祥和的演出。 尽管不是所有的公益项目都适合做演出汇报,尽管是否应该让受助者登台亮相有许多争议,但这种演出依然年复一年。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公益都必须默默奉献,有一种公益需要被看见! 一场特殊的演出 1月27日下午,北京市朝阳区垡头地区文化中心里座无虚席,一场正式演出正在上演。在两个小时的演出时间里,歌曲、舞蹈、乐团演奏、古诗吟诵、舞台剧轮番上演。 一场晚会应有的元素应有尽有,然而如果仔细观察,还会发现许多一般演出没有的东西。 舞台两侧登台的地方,负责引导的不是身材高挑的礼仪小姐,而是好几个志愿者。演员登台、下台的时候还不时传来“慢点、慢点”、“不着急,慢慢下”的招呼。 同一个节目的演员,不仅年龄跨度大,而且身材、样貌并不像一般演出那样标准划一。 大多数演出不仅有演员,还会有一个指挥者,有时在台上,有时在台下。演员在台上演出,台下的阴影处同样有演出——指挥者做着同样的演出。 台下的观众席里,偶尔会传来口吃不清的说话声。仔细去看,会发现很多是全家出动…… 这一切都显示出这场演出的特殊之处。 这的确是一场普通而又特殊的演出。活动的名称是“展能之星”,主题是“展出融合情怀 秀出你我风采”。这实际上是一场残障人士和健全人同台献技,展示残障人士能力的融合演出。 演出的特殊之处还有很多。例如,主持人是公务员、社工、志愿者、残障人士、小学生的混搭;参与活动的人员来自北京市朝阳区、西城区的11个街乡,演员以残障人士为主;演员和观众参加活动来去都有大巴车接送;而主办这一活动的是一家社工事务所——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立德社会工作事务所。 需要被“看见”的公益 之所以会有这样一场演出,源于4年前的一次实践。 2011年,立德社工事务所成立后,开始为残障人士服务。“服务一年多以后,我们服务的好多残障人士都想着要是能有一场演出就好了。”事务所所长张跃豪表示。 究竟可不可以做,事务所进行了论证。最终确定应该做。“第一,我们的服务对象想去展示;第二,以融合为理念去办,让不同的人参与到这一场景中来,能够看到残障人士的风采,增加对残障人士的理解;第三,能让更多人看到社工的服务,可以看到社工给残障人士带来这么多的改变,尤其是政府做社区工作的能看到社工的价值。”张跃豪这样解读举办第一次大型展能活动的初衷。 于是,第一次残障人士展能活动便在2012年5月正式举办。活动的举办还给立德带来了意外的收获。据张跃豪介绍,在准备演出的过程中,立德的社工发现三间房地区一个小组七八个人之间的互动效果与之前有了很大不同,更加顺畅了,显示出艺术康复手段对残障人士的效用。 张跃豪表示:“展能活动由此增加了一个艺术促进康复的目标。为残障人士设立一个目标,每年都会有一个这样的活动。而残障人士为了展示,背后就要做出许多的改变、学习、成长。” 每年一届的展能活动由此成为了惯例。而随着服务区域的扩大,参加活动的街乡也由最初的5个发展到11个。 看不见的成本 要举办这样一场展能演出并不容易,从组织到成本都对机构提出了考验。 据张跃豪介绍,从筹备到正式举办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节目的排练只有很短的时间,为了表现好,光靠社工是不够的,还需要专业老师的指导。能够最终呈现,实际上是全年工作积累的结果。 据立德公共关系部陈彤彤介绍,五年来,立德团队在北京市12个街乡温馨家园和社区提供助残服务,为残障人士及其家属建立了682个服务档案,开展艺术康复2441次、小组活动429次,举办社区活动186场,走访社会企业及社区周边资源229家,链接医院资源43家,为残障人士提供按摩、义诊、理发、娱乐活动等相关公益服务,直接受益残障人士达33627人次/年。 演出场地也是个大问题。张跃豪表示,之前的几届有酒店赞助的,也有与大学社团合作的。这一次的场地是设施、价位、地理位置都比较合适的。 由于演员及观众以残障人士和他们的家人为主,展能活动的安全问题格外重要。全程来回接送成了最后的方案。“接送安全性是最高的,风险可控。”张跃豪强调。 这一切最终的结果是活动成本增加。如何解决成本呢?张跃豪表示:“我们是按照项目走的,我们在申报政府购买服务的助残项目时都会列入展能项目。从每个小项目的展能费用中拿出来一部分集中使用。另外企业资助也是一个渠道。” 让残障人士走出家门 并不容易 尽管已经做了五年的残障服务,也通过展能活动这样的融合机会提高残障人士的社会融合度,但张跃豪仍然感觉到让残障人士走向社会并不容易。 走出家门,参加残障康复只是第一步,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像正常人一样,才是残障项目的最终目标。这一步很难达到。 首先,残障人士就业的障碍来自于家庭,有些情况下家里不愿意他们就业。“我们做过就业评估,很多残障人士都可以就业。国外中重度残障人士坐轮椅发传单,他也是一种就业。但我们这不行,他们担心就业了,低保就享受不到了。因此宁愿在家里,也不愿意就业。”张跃豪强调。 也有一部分是家里有钱,觉得根本不需要工作。“他觉得工作就是挣钱,没意识到是帮助康复和成长。”张跃豪表示。 而残障人士本身由于成长环境,往往完全听家长的。 其次,企业方会担心能不能管好残障人士。虽然残障人士就业有对企业减税等优惠政策,但企业还是会担心出现各种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