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深公益人 崔子研/文 自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实施后,非公募慈善组织得到飞速发展,这已在原有的公益资源蛋糕上切走了一块,尽管总的慈善资源在扩大,但公募与非公募已存在事实的资源分割和竞争。 现在《慈善法(草案)》又允许非公募慈善组织两年后经审查合格可公开募捐,这就大大地降低了公募的门槛,释放出巨大的公募能量。这对原来的公募慈善组织是猛烈的冲击,对新的公募慈善组织是严峻的考验。在如此竞争中,公募慈善组织想立于不败之地,无外乎三途: 一是创新驱动。现在各公募组织存在着严重的项目同质化、手段同质化、思维同质化等,存在个性特征不明显、个性吸引力不强、个性表达不突出等问题。在新形势下,各公募组织如果不把创新放在首位,势必湮没于市场竞争的潮流当中。 二是品牌打造和维护。一些已经拥有知名品牌的公募慈善组织,本已占据品牌先机,但由于复制、模仿、衍化,致使品牌边界不清、从属不明、特色不显,因此老品牌面临重新打造和维护问题,而新的品牌更是在设计打造过程中。不论老品牌还是新品牌都在打一场品牌的战争,品牌是制胜的法宝,也会是失败的根源。 三是打赢质量仗。现在人们对公益的质疑总的来源于管理质量、服务质量问题,对目的、意义、理念的指责还不多。既然如此,在中国公益相对于其他行业还算新手的情况下,在现在还存在认识、经验、人才、机制、规范等诸多不足的情况下,质量的考量,就成了公募慈善组织自身的命脉,也是社会选择的风向标。谁打赢了质量仗,谁就会赢得竞争的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