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封面
   第01版:封面
   第02版:数字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
   第10版:自述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年检
   第14版:国际·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慈善账本

版面目录

第01版
封面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数字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

第10版
自述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年检

第14版
国际·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5年12月0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慈善账本

    胡庆余堂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国药字号,也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徽派商业古建筑群,至今堂中仍挂着“真不二价”的招牌。

    胡雪岩,祖籍安徽绩溪,出生于杭州。幼时家贫,帮人放牛为生,稍长,由人荐介往钱庄当学徒,靠自学而通文墨。白手起家,凭借其超凡的能力在中国商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笔。尤其可贵的是,他怀着一颗仁厚之心,开办胡庆余堂药局,以图济世救人。一个不熟悉药业的人,从外行到内行,在发扬“仁”心的同事,将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并在中医药学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

    关于胡雪岩的生平业绩,写成小说,或其传奇故事的书,据不完全统计,约有70种之多。但大多以他的传奇人生与发迹故事等为猎奇,对于他在中医药文化中的重要贡献,虽有所涉,但一般语焉不详。至于他发迹之后开创济世救爱的慈善事业,更是鲜为人知。本文就为他粗略地算一笔慈善账。

    胡雪岩身处医药业发达的杭州,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开办药号,决心“广救于人”。早在清军镇压太平军和湘军、绿营西征讨伐叛军时,胡雪岩带人购买原材料,召集名医配置金疮药送到军中。当时有官员知道后感叹说:“胡氏为国之忠,不下于我。”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天下士子云集天府,进行科举考试,许多士子由于连夜奔赴或临阵磨枪,身心都极度疲乏,往往一下子便病倒了。这时,胡氏又派人送各种药品、补品。此举虽事出有因,但受到考官、士子的交口称赞。这且不去详说,这里只举他为平反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洗雪冤情而赞助钱财,疏通关节,也说明他坚持正义,为小民百姓打抱不平的古道热肠。

    如今,查阅清史档案即可知清末政治司法的黑暗腐败,对杨案为何于光绪三年(1877年)突然无罪开释,个中更深一层的内情,鲜为人知。原来,此案提交刑部后担任刑部侍郎的是余杭人,杨乃武的姐姐杨菊贞下决心,拼死也要为弟弟申冤,准备第二次上京告御状。但此时杨菊贞已经变卖田产,身无分文,正当她一筹莫展之际,胡雪岩慷慨解囊,赠送她二百两银子,才解了燃眉之急。同时,他为了争取京官们对此案的同情,唤起他们扶正祛邪的良知,胡雪岩还专门拜访回杭州老家办理丧事的刑部侍郎夏同善,向他诉说杨、白一案的冤情,要求他回京后寻找适当的机会向同僚进言,帮助重审此案。

    夏回京后,知道此案由胡瑞兰复审,系老佛爷慈禧太后的委派,便深感为难。因为慈禧这个人生性固执,绝不肯自认所委非人。夏却是个有心机的人,他后来通过恭亲王奕面觐慈禧,称颂她四十寿辰大赦天下的恩德。慈禧一向爱好奉承,喜欢延揽声誉,她一听夏的满口颂词,便喜形于色。这时,夏便趁热打铁,和盘托出杨案之冤,说“至今悬而未决,未能邀沐恩典,民间舆论似乎略有不满”云云。这样,慈禧便于光绪元年降谕浙江巡抚,提集全案人证起解至京,交刑部审讯。

    刑部尚书是旗人皂保。他的官声很不错,办案能体察入微,对案中任何一个细微的疑点都要经过仔细调查。因他姓皂,皂者,黑也,大家便把他比作黑炭头包龙图。经他审阅全案卷宗,便把主要症结抓住,并且将尸棺解京,在朝阳门外海会寺当众重验,便真相大白,终于把此案平反过来,并奉旨降革承办此案失职的一批官吏。

    此案的大白,还是源于杨的为人,同年好友与乡党同仁才出援手。但如果没有胡雪岩的托情,在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的清末,要得以平反昭雪是很难设想的。

    胡庆余堂药号的职工,一般都不愿意离开企业,一直做到去世为止。这与胡雪岩关心重视职工,特别是老年职工生活有关系。胡雪岩在店内还设置了独有的“阳俸”和“阴俸”。阳俸指的是对那些于胡庆余堂有贡献的、因年老体衰或生病无法工作的职工,照样发给原薪,直到去世为止。阴俸是这些职工死后,还可以让其家属按照其工龄长短来领取生活补助费。如有十年工龄,可以发阴俸五年,每年按本人薪俸的百分之五十发给。工龄越长,发放的阴俸就越多。这有点类似于我国现在实施的退休和遗属补助制度。可以说,这是我国最早的职工福利制度。

    胡雪岩在办店成功、成为富甲一方的赢家之后,还抱着“做生意赚了钱,要多做好事”的思想,善于赈济与施舍。

    1871年,直隶水灾,胡雪岩捐制棉衣1.5万件,并捐牛具、籽种、银两一万两,由于天津一带积水成涝,籽种不全,胡又续捐足制钱一万串,以助泄水、籽种之需。1877年,陕西干旱,饥民急需粮食充饥,胡雪岩初拟捐银2万两、白米1.5万石装运到汉口再转运入陕,左宗棠考虑到路途遥远,转运艰难,要他改捐银两3万两,结果胡雪岩捐实银5万两解陕备赈。此外,胡雪岩还曾捐江苏沐阳县赈务制钱3万串;捐山东赈银2万两、白米5000石、制钱3100串,劝捐棉衣3万件;捐山西、河南赈银各1.5万两。

    捐赈作为胡雪岩的一大功绩,成了左宗棠为他争取黄马褂的一个重大砝码。胡雪岩用财富赢得了善名,又以善名获取更多的财富,足以令人感佩。由此可见,钱财价值,不在于钱财本身,而在于花费、消耗过程所带来的满足感。胡雪岩富而有德,乐善好施,为民造福,追求的正是这种满足感。

    胡雪岩开办药号的初衷,便有“急人所急”的侠义之心。这里还有一个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传说清朝同治年间,坐落在鼓楼附近的叶种德堂,挂出“真不二价”的招牌,在杭城很有影响。那时凡有身份的人家,到叶种德堂配药,大都不是现金交易,而是采取“金折子”记账的方式。一年中,凡遇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四个节时才由账房到客户家结算。又一次,叶种德堂老账房到胡宅结账,因为数目很大,胡宅的管家要求“让价”,把尾数抹掉。账房一时感到为难,但最后还是同意抹掉尾数。这事让叶种德堂老板知道了,很生气,以为有违“真不二价”的店规,便把账房给开除了。到第二个节时收账时,胡宅发现老账房已经被老板辞退了,一问情由,知道与上次抹掉尾数有关,管家把此事报告给了胡雪岩,胡便觉得有愧于那个老账房,便筹划要自办药房,三年之内,果然开设了“雪记国药房”,把那个老账房请来料理店务,兼管账房。这件事曾被杭州、绍兴两家钱庄老板的后人多次说过,以为与当时的实情较为相符,后来在民间老百姓中间,演化为“胡庆余”三字店名来历的故事。因为这个从叶种德堂转过来的老账房姓余,胡雪岩庆幸自己请到一个“治店有方”的账房先生,故名“胡庆余”。传说有它一定的历史真实性,它说明胡雪岩创办药房的初衷,出于自己的正直个性与仁义道德之教。

    (据《杭州》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