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封面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
   第10版:专题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年检
   第14版:年检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同一袋垃圾的不同旅程
我们在做“无用功”?
日本的解决方案
惩罚制度必不可少
国家NGO进退两难

版面目录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

第10版
专题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年检

第14版
年检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5年12月0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我们在做“无用功”?

    回看国内,2000年,建设部城市建设司确定北上广等八个城市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2004年7月,《全国“绿色社区”创建指南(试行)》发布,在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处置方面提出:“做好固体废物的分类投放和分类清运与处理处置。目前还不能进行分类清运与处理处置的地方,应该实行垃圾袋装,定时定点投放,并及时清运”;2010年4月,住建部又发布《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在基本要求中指出,“应尽可能从源头避免和减少生活垃圾产生,对产生的生活垃圾应尽可能分类回收,实现源头减量。”

    15年来,国内许多城区都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但在缺乏可操作性指导和法律缺位的情况下,国内试点城市的垃圾分类工作并不顺利。

    杭州就是2000年的首批试点城市之一,但后来却不了了之。2010年初,杭州再次启动试点,将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厨房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对应红色、蓝色、绿色及黄色四种颜色垃圾桶,并免费提供可降解的厨余垃圾袋。目前,垃圾分类已经覆盖了杭州98%的生活小区,每年93万吨垃圾进入可回收渠道。

    但在杭州大多数小区垃圾桶中的实际情况却不像数据上的“那么好看”——尽管垃圾桶上有明确标识,但很多不能降解的垃圾袋还是赫然放在厨余垃圾桶内;免费发放的可降解垃圾袋里,明显能看到卫生纸、塑料瓶等非厨余垃圾。

    为了破解难题,杭州部分小区在垃圾分类推行后开始了垃圾分类“实名制”,但遭到了不少居民的不理解和抵制。

    最要命的是,即使分类和捡运这两个环节都做得很好,到头来还是没有供回收利用的地方。大部分垃圾只有两个去向:能烧的送到发电厂焚烧,不能烧的就运到垃圾填埋场。这就意味着,前期的居民和运输环节,不少都为无用功。

    按照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到201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50%的设区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达到30%,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达到50%。到2030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

    但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很大的努力空间。“仅仅有条例有规定是没用的,百姓只有热情也没用。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执行部门空白,就连我都不知道谁在执行,哪个部门在执行。”中华环保基金会主任李京华从2004年就开始从事垃圾处理方面的工作,十多年过去了,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垃圾分类在国内推行得很艰难。“以北京为例,这项工作推行了十多年,但效果甚微,责任在谁也不好说。”他说。

    此外,经费不足也是垃圾分类工作迟迟不能推行到位的原因之一。有业内人士算了笔账,以广州为例,如果持续3~4年,仅发放垃圾袋就需14亿元,以200人配1名指导员计算,广州市1800万人,每年需花费40亿元。这样的投入,即便对于发达城市来说,也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