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张明敏 据《华西都市报》11月24日报道,8年前,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得石镇中心校在网上发帖,希望网友能捐赠一些御寒衣物。8年来,全国各地的爱心捐赠源源不断,学校收到的衣物越来越多,每年多达数十吨。但是现在,孩子们已经不再需要旧衣服了,如何处理这些爱心衣物,让学校犯了愁。 一家从事多年公益活动的深圳助学机构,去年曾在微博上帮助得石镇中心校发布声明,希望网友不要再捐。该机构负责人王彬表示,得石镇中心校8年前发布的帖子,在网上转载得太多,虽然后来发布了停止捐赠的信息,但大部分网友却并不知道,还是纷纷给学校寄来包裹。 “今天我去邮局,又有几大包衣服寄来,完全堆不下了。”11月24日上午,米易县得石镇中心校王老师说,不知道这种情况还会持续多久。 类似的爱心捐赠“过剩”并非个例,云南省怒江、凤庆两地也出现捐赠衣物太多、受捐方宣布停止接收的情况,而在四川和云南的一些高寒山区,孩子们却又期盼着衣物过冬。 2008年就到凉山州金阳县老寨子乡溪底校支教的老师李军先称,学校地处山区,挨着金沙江,对面就是云南,有70多名学生,至今仍不通电,捐赠的衣物,学生和村民们都需要,虽然平时也有爱心人士捐赠来物资,但还不够。 凉山州冕宁县的苏女士也在网上发帖,呼吁为当地高寒山区的孩子们捐赠衣物和文具。她说,旧衣服当地一直需要,收到后很快就能分发到当地的多所学校,所以还是非常期待网友更多的捐赠。 一边是“爱心过剩”,而另一边却在期待外界的捐赠,公益组织表示,这是信息不对称以及网友捐赠的盲目性导致的,呼吁组建统一捐赠平台,让爱心走完“最后一公里”。 四川大学陈昌文教授建议说,爱心捐赠应当形成反馈制度,这个地方多了,就转捐到其他地方。信息不对称和缺乏运输资金,爱心捐赠“最后一公里”走不完,咋办?这就应当由政府牵头想办法出资,公益组织、学校共同协作,才能解决爱心捐赠合理分配的问题。 目前,百度“捐衣服吧”和“旧衣吧”已在民间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捐赠平台。受捐方留下地址,然后捐赠者会寄出爱心包裹,受捐方收到后,回复并贴上照片。如果地址失效或者不需要捐赠了,就再次发出通告。 《公益时报》联合新浪公益、问卷网和凤凰公益推出的益调查“贫困山区爱心捐助‘爆仓’,你怎么看?”结果显示,64%的网友认为盲捐不仅造成受助单位接收压力,还形成资源浪费;有34%的网友认为这是公众爱心集体式体现。 本期调查从2015年11月27日14时发起,截至11月30日9时,共有2808名网友参与。 关于捐赠过程中最大困难是什么的问题,66%的网友认为是受助资料真实性和需求性的对接;29%的网友认为是捐赠过程中的渠道不畅通;5%的网友认为是奉献爱心反被质疑。 在被问及如何解决物品捐助中出现的问题时,60%的网友称,应该建立统一公益捐助服务信息平台,让奉献与受助得到最大程度匹配;18%网友认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有效规范捐助和接受信息;12%的网友认为,公益组织深入实地,加强调研,推动捐助走完“最后一公里”;10%的网友觉得,捐助者、受助者双方应加强信息收集,避免盲捐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