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封面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专题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新闻
   第14版: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1访谈
王振耀:中国慈善家已获得国际认可

版面目录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专题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1访谈

新闻内容
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专访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
王振耀:中国慈善家已获得国际认可
中国公益处于不均衡状态

    2015年11月12日,王振耀在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马蔚华手中接过校长聘书

    ■ 本报记者 张木兰

    2015年11月12日,北京钓鱼台,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成立仪式。比尔·盖茨、马云等数十名中美慈善家如约而至。

    “五年前我不会想到可以跟比尔·盖茨先生合作,可以调动这么多资源办这样一个学校。”11月1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办公室,院长王振耀对记者如是说。此时,他的身份已经又多了一个——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

    2010年初,王振耀向工作了二十几年的民政部打了请调报告,辞去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的职务。当年6月,出任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正式开启了一名学者型官员向学术机构负责人的转型之路。

    生于1954年的王振耀已年过花甲,却全年无休。接受采访的两个小时里,不停有人找他签字、汇报、请示……老人说,休息是个大问题,所有晚上和假期的时间都被工作占了,比在民政部时起码忙了两倍。“很多公益慈善活动在星期六、星期天,还不仅是北京的,全国各地,我就早晨飞过去,晚上飞回来。”

    “那您打算什么时候退休?”

    “起码再干五年,这个(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任期就是五年。”

    据了解,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于上月末经深圳市教育局批准设立,开办资金为1000万人民币。发起倡议的五家基金会(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达理公益基金会、老牛基金会、北京巧女公益基金会、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将在这五年内以每家每年200万美元的方式向学院主办方——深圳市亚太国际公益教育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

    (下文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简称“公益学院”,中国公益研究院简称“研究院”)

    《公益时报》:据了解,公益学院注册一路绿灯,所用的时间很短,注册走在了团队搭建之前。那目前员工的情况如何?

    王振耀:团队正在搭建,今天(11月16日)召开了紧急会议,因为比尔·盖茨来的时间是定的,所以学院注册走在了团队组建之前。现在搭建团队不像五年前,五年前只有几个人筹备,现在有研究院的几十号人,将来研究院的一部分人也要挪到那边(深圳)去。

    (据了解,当日的会议已经初步决定将研究院的养老研究中心、学务管理中心等几个部门分流到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其中学务管理中心负责招生工作。)

    《公益时报》:工作人员在北京办公?

    王振耀:办公地点现在是深圳加北京两地。一部分人肯定在北京,因为初期教材、课程等的开发,北京这方面的资源优势更大。但是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将来深圳肯定有校区。Ray Dalio(北京达理公益基金会理事瑞·达利欧)他们也说了,可以捐钱盖教学楼。

    深圳市以开放的姿态把比尔·盖茨这群人拉过去,当初就承诺了一些优惠的条件,包括注册、教育用地等各方面,所以将来的基地一定在深圳。

    《公益时报》:作为中国首家国际公益学院,长期看来,学院的发展是一个怎样的定位?初期会拷贝研究院的发展模式吗?

    王振耀:不会,必须在此基础上发展。公益学院直接吸收了研究院这五年的成果,要有一个质的提升。师资力量、教学资源都要向世界一流看齐。我们的目标是争取在五年内,建一个有国际水准的公益领域综合性的学院或者大学,可以授予学位的,现在研究院是只有学历没有学位的。

    因为有比尔·盖茨的支持,有各个慈善家的支持,实际上也有教育部、民政部的支持,这么好的资源,你要做小了就可惜了。所以大家都感到挑战很大,压力也很大,你要真办一个公益界的综合性大学,是要很多设计的。现在我们一点时间都不敢浪费,非常非常紧张。

    《公益时报》:研究院是2010年6月成立的。五年的时间很快,对比五年前,您会觉得这次公益学院的组建,大到资源调动小到活动举办,比五年前更有经验更容易吗?

    王振耀:当然比五年前容易,容易太多。五年前我自己都没有经验,我只有行政工作的经验,跟老师们合作、课程的设计这些经验都没有。现在我们和印第安纳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的校长都有联系、有合作,资源就更不用说了。

    《公益时报》:您将担任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一职,同时您还是中国公益研究院的院长。据了解您现在的工作安排就已接近饱和,那么接下来的工作中,您会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

    王振耀:调整,一定得调整。经过五年的发展,研究院的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儿童、养老服务、咨询、培训的任务都越来越重。对于研究院来说,面临的恐怕是改变组织体制,调整工作方式,吸收更多的、更高端的人才。对于我个人而言,也承担了更大的使命,但这些事情不是靠我一个人做,而是靠大家。我相信优秀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原来的人也会给他们更多的任务和使命,发掘他们的价值,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我是相信我们的团队会越来越强,越来越大。

    《公益时报》:所以会考虑,比如说有一些项目特别成熟了,孵化出一些新的机构来运作吗?

    王振耀:你说得太对了,我们正在准备孵化。儿童的部分就该孵化,养老也该孵化。大的成熟的项目,我都希望能孵化出新的机构来,能独立的最好独立。我们大家开玩笑说,将来应该是一个联盟性质的,机构越多越好,越大越好。

    特别是这一次,和比尔·盖茨合作以后,我很感慨。你跟比尔·盖茨先生合作了,还是拿原来的干法就不行。应该有一种微软的那种产品眼界,将来不仅是服务中国,包括亚洲,包括欧洲,乃至全世界,我们的知识产品应该是国际性的,这样才行。

    《公益时报》:近两年,陆续有高校设置与公益慈善相关的学历学位或者继续教育的课程,但公益领域的专业人才供给仍严重不均,您怎么看?您认为我国的公益教育专业化处于何种水平?

    王振耀:我1999年去美国,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读书的时候,有很多NGO的课程,我没学。我选的是社会福利、社会救济这些。当时我觉得,NGO的那些课程还要学?

    如果我知道过十年我要干这个,那我肯定会选择那些课程。有统计,美国200多所大学都有NGO管理的课程。印第安纳大学有专门的慈善学院,主要做募款培训,从1975年开始,全世界想学习募款的人都到印第安纳大学去。在美国我看到有三万多个募款师都是拿到资格证的。对比而言,我们中国的这个公益教育才刚刚开始,关于募款人员收入的问题我们社会上还有争议,距离美国那种专业的程度,差距还很远。

    而且慈善何止募款,还有组织运营、项目开发、传播,我们公益机构的专业化程度还需要很大的提高。

    《公益时报》:据了解,研究院的公益慈善管理EMP班的生源一直很好,很多企业家、富二代还有基金会的秘书长都来学习。那您感觉,这些人进行跟慈善相关的继续教育,是为了学习哪些方面的知识?

    王振耀:我跟你讲,一做慈善,很多人就发现,做好事真难,比做坏事难多了。做坏事,他可以突破边界线,可以无原则。可是做好事,你又要有原则,又要有修养,又要研究它,又要动用各方面的社会资源,光拿钱可不够,得让这个钱花得值。人脉也得有,专业技能也得有。还得了解慈善的基本知识,既要了解注册,又要了解领导力,所以想做好事,要学的东西太多。

    慢慢你会发现,光学慈善的知识还不行,还得学美学,要懂得欣赏,了解各种文化、礼仪。比如说和娇兰家族谈话,你去跟他谈慈善,不了解香水行吗?连我都发现,我在很多领域是空白。

    特别是慈善家,要把自己的钱花得有价值。得自己会花,自己的孩子也会花,自己的子子孙孙都这样有传承、有修养。那就得学,了解人家慈善家族教育子女的方式。

    (下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