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封面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专题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新闻
   第14版: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1访谈
地方动态
北京:旧衣捐赠 近七成不符合标准

版面目录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专题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1访谈

新闻内容
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北京:旧衣捐赠 近七成不符合标准

    最近这些日子,正是北京市捐赠物资分类处理基地最忙碌的时候。

    每到季节更替的时候,捐赠,就会成为市民处理旧衣物的途径之一;刚刚过去的10月份又恰好是北京市“冬衣送暖”主题公益募捐月,分拣员们每天都在做着分类、清洗、消毒、熨烫等繁琐的工作。

    虽然捐赠热情很高,但回收来的旧衣物存在污迹、破损等诸多问题。据统计,北京市捐赠物资分类处理基地受理业务以来,总共接收捐赠旧衣物96万件,其中只有30万件旧衣物符合捐赠要求,这样估算大概有近7成旧衣物不达标。

    旧衣捐前须经18道工序

    在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方形大仓库里,一个个装得满满当当的编织袋堆成了小山,最高的能摞起五六米高,袋子上“首都人民奉献爱心”的大字十分醒目。这里就是位于通州区张家湾镇的北京市捐赠物资分类处理基地。刚刚过去的10月,是北京市“冬衣送暖”主题公益募捐月,全市共接收捐赠旧衣物65万件,从收集、运输、初检到注记打号、分类、清洗、消毒、熨烫和整形包装,一件从市民手中捐出的旧衣服要经过18道程序才能最终被统一捐出。

    作为基地的一名分拣员,徐光辉每天经手的衣物有300多件,他的工作就是把从全市各捐赠站点收集来的衣物进行初分初检。“全新的衣物可以存入捐赠库房,也可以放在慈善超市义卖或者供市内的困难户免费领用;八成新的主要是清洗消毒打包后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剩下的不符合标准的就要被拉到再生加工基地进行加工处理”,老徐说,不同的衣服被褥有不一样的用途,“我们分拣员必须保证每件经手分拣的衣服符合要求,这样才是对受捐赠的人足够尊重。”

    打开衣服,先看外表,再检查里面,最后重点看看领口、袖口、口袋边和拉锁……虽然老徐在每件衣服上花费的时间只有一两分钟,但绝对称得上“火眼金睛”,有些衣服腋下的小裂缝也逃不过他的眼睛。“带拉锁的衣服一定要检查拉锁是否能用,不然人家拿回去没法穿”,老徐说,虽然分拣衣服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但工作量很大,从早晨8点半到晚上6点,没有闲着的工夫。

    对于市民的捐赠热情,他体会很深,“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衣服被子,但如果大家能在捐衣物的时候再进行一些把关会更好,我们经常会发现捐来的被褥有很大的异味,或是衣服上有没洗干净的污迹,还有长期穿着形成的破损,这些都不能捐出,而只能回收利用”。

    “对于市民的捐赠衣物,我们要保证经过分拣清洗整理后,整整齐齐地交到受捐者手中,同时对于达不到捐赠标准的衣物,也必须保证不能丢、不能变成黑心棉”,北京市接受救灾捐赠事务管理中心负责人说,“衣物捐赠涉及到每位市民的公益之心,我们必须用完全敞开的心态和细致的工作为它好上添好。”

    超过8成新 衣物才能捐

    据统计,北京市实现接受捐赠常态化的一年时间里,共接收捐赠旧衣物96万件,较往年增长了30%,其中,共有30万件符合要求的衣物经过处理后,用于对口支援和救助本市困难群众。在剩下的废旧衣物中,近50吨不适合捐助的旧衣物被再生处理,制作成布包、布袋等,一部分会放置在慈善超市义卖,同时也会回赠给捐衣物的市民留作纪念。

    “但是,接收的捐赠衣物中有许多达不到捐赠要求”,该负责人说,对于向外捐赠的物品,衣服需要8成新以上,即衣服没有过于明显的污迹、破损,且不是奇装异服,而棉被褥则需要全新,“之所以这样要求,主要是因为受捐者也需要被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把有破损、褪色严重或薄透的衣服送给受捐者,把已经起球、有异味的被褥送给受捐者,其实对他们是一种变相的伤害。”

    “虽然处理一件衣物的人力物力成本有点儿高,但既然市民有捐赠热情,我们就应该做好服务。”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探索通过招募志愿者和与社会组织联合的方式合作,提高捐助效率,降低处理费用,同时,也希望市民在捐赠前将衣物清洗干净,分类用塑料袋或编织袋包装分好,在包装外标注清楚袋内物品、件数及捐赠者姓名、联系方式等,确保捐赠物品不再二次污染。

    “发衣服比发钱更有效”

    孙鹏飞,北京公益服务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在旧衣捐赠领域做了9年之久,每每看到被捐赠者穿上干净的衣服,暖意和满足感就会蔓延全身。回想9年前,为了一个青海的定点资助项目,在没场地、没人手的情况下,他和几个志愿者在回龙观的大街上,拉起一个横幅,路边做起了旧衣捐赠公益活动。没想到,由于他们的坚持以及身边人的带动,如今旧衣捐赠在回龙观地区已经成了一个固定“节目”。每年10月的最后两周,在回龙观体育公园的中心舞台上,成百上千的旧衣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他们捐过来的衣物不仅洗干净了,还按照大人、小孩、男孩、女孩,甚至几岁到几岁,精细地分类和打包。”这足以让孙鹏飞感动。回想多年前,捐来的衣服什么都有,甚至连内衣都卷在了里面。

    从去年开始,北京公益服务发展促进会参与了“暖阳捐助行动”,面向全市募捐旧衣并向京津冀以及西部贫困地区分发捐赠物资。上周,孙鹏飞和志愿者们前往青海,为当地的贫困村民分发衣服。一位老村长找到孙鹏飞,感谢的同时感慨:“你们发的这些衣服啊,比发1000块钱更有效果。”

    孙鹏飞不太明白,老村长解释说,如果发钱,全村不论穷富都得发,发衣服却能解决穷人的燃眉之急。老村长的这几句话让孙鹏飞想起在内蒙古一家老人院发羽绒服时,一位大爷穿上衣服朝志愿者们竖起了大拇指;在青海给一个鞋帮都掉了的孩子递去一双新鞋,男孩却把旧鞋夹在腋下舍不得扔掉……孙鹏飞觉得,把物资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才是真正的公益。

    不过,孙鹏飞也发现,在旧衣捐赠过程中,由于捐赠者不了解被捐赠者的实际需求,旧衣捐赠的质量并不高,经常能看到一些破损和有污渍的物品。“其实捐赠者在捐前想一想,这件衣服自己会不会穿,如果能穿,再决定捐出去。”孙鹏飞认为捐赠是一种帮助而不是施舍,献爱心也应当将心比心,衣服能整洁完好地穿在被捐赠人的身上,其实是一种相互的尊重。

    千余捐赠点方便就近捐赠

    据了解,除每年10月的“冬衣送暖”公益募捐月外,从2014年年底起,北京市还将每月25日定为“爱心捐赠日”,当天全市1000多个基层捐赠站点面向全体市民开放,方便市民就近捐赠。同时本市100个慈善超市还可在捐赠日外接受日常捐赠,从而改变了以前因为捐赠物资“存储难、运输难、出口难”而导致的捐赠站点开放数量少的问题。

    而真正支撑全市各站点敞开收的,是去年北京市接受救灾捐赠事务管理中心通过购买服务在通州建立的首个捐赠物资分拣基地,承担了包括收集、运输、分拣、清洗消毒、整理、包装、运送至本市捐赠库房及各慈善超市等全套后续工作。

    此外,为了进一步方便市民捐赠,到“十三五”末期,北京市还将建立社会捐助信息平台,全市慈善超市将达到300家,捐助站点达到2000个,最终形成覆盖全市的市、区、街、社区四级接收捐赠服务网络。同时,未来北京市还将建立社会捐助信息平台,进一步扩大接受捐赠物资范围,从衣物扩大到中小型电器、文化用品和家具等生活用品,打造捐赠二手物资交易平台,增强捐赠物资转化为捐赠资金的能力。 (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