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1月5日,南京市举办的第三届社区暨社会公益项目洽谈会上,20多个社区带来各自的“社区型基金”首次组团亮相, 让人看到了家门口慈善的快捷和便利。 据了解,今明两年,南京市将建成不少于30家社区型基金会,其中,至今年底建成不少于11家社区型基金会,每个区不少于1家;社区型基金实现全覆盖,至今年底建成不少于400家社区型基金,除高淳、溧水、六合、浦口外,每个区不少于45家。 救助更快更透明 东山街道圆梦社区型基金会是南京江宁区东山街道的一家基金会。 据基金会负责人徐梦瑶介绍,他们今年刚注册成立,启动资金是200万元,主要来源于政府和街道辖区企业捐赠;后期的资金还是主要通过政府拨付的方式,也可以来源于私人的捐赠、企业的捐赠这些方面。 基金成立后,主要是为社区内贫困家庭、受灾居民、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慈善救助、综合帮扶等社区救助服务。 不久前,东山街道一名8岁小女孩不幸患上尿毒症,急需大笔医疗费。在家长向社区申请救助后,社区向基金会进行了项目申请。 东山街道圆梦社区型基金会收到申请后,立即启动救助评估,最终分两期拨付了8万元的善款,前后不超过半个月。 许梦瑶表示,以前有类似情况,要么是居民自己发起募捐,这当中存在监管风险;要么是向社区求助,跑很多趟,每次能得到八百一千的补助。现在有了基金会,不仅能够解居民的燃眉之急,另外运作也更加规范透明。 “我们成立基金会以后,申请都是很规范而且透明的流程,从捐助人的角度来说,也会觉得更放心、更透明。”她说。 原则上不跨街道活动 像东山街道圆梦社区型基金会这样的社区基金会在南京还有不少。目前,南京市本级层面已经登记、核名的社区型基金会有7家,社区型基金已超过100家。今年至少有2500万元的资金将用于为社区内贫困家庭、受灾居民、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慈善救助、综合帮扶。 南京的社区型基金会,是指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以从事社区公益事业为目的,服务区域为一个街道或社区的基金会法人,原始基金数额为200万元。 社区型基金则指依托一个街道或社区,以从事社区公益事业为目的,基于捐赠行为设立的专项非营利性基金,至少需要10万元启动资金。 这两种形式都是非公募基金的创新,市、区两级民政部门将提供专项培育经费,鼓励企业、高校、个人举办或设立社区型基金(会)。 “社区型基金(会)服务范围以养老、帮残、助学、济困为主,原则上不跨街道活动。”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型基金(会)的资金来源于社区居民或单位捐赠,将采用项目运作方式,为社区内贫困家庭、受灾居民、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慈善救助、综合帮扶等社区救助服务。 去年初,栖霞区尧化街道成立了全市第一家街道级慈善类基金会——姚坊门慈善基金会,当年募集资金300余万元。“我们通过企业募集到的资金,以‘公益助老午餐’为基础在街道13个社区开展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项目服务以套餐打包方式,请各企业认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公益包’,并提供资金支持,有效解决了社区困难老人就餐问题。”姚坊门慈善基金会执行主任岳耀蒙说。 两年建30家社区基金会 南京社区慈善基金广泛设立,源自江苏省政府的倡导。 今年4月,江苏省政府发布《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支持单位或社区成立互助过渡性慈善组织,支持房产开发商、物业公司设立小区内的互助基金等新型慈善方式,让人们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帮助。 “到2020年,全省每个城乡社区应拥有1家以上登记或备案的互助性慈善组织。这些小而灵活的过渡性慈善组织,更接地气,反应更灵敏,契合守望相助的中国邻里精神。”省民政厅厅长侯学元说,人们都生活在一个个社区里,一旦发生突发性、临时性、急难性的困难,短平快的微慈善“朋友圈”,来得快,机制灵活,没有层层级级的上报、审批。这样的救助能做到早发现、早参与,应该给予支持。 据了解,今明两年,南京市将建成不少于30家社区型基金会,其中,至今年底建成不少于11家社区型基金会,每个区不少于1家;社区型基金实现全覆盖,至今年底建成不少于400家社区型基金,除高淳、溧水、六合、浦口外,每个区不少于45家。 (王勇/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