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一部厘清国际人道法渊源及法理的著作(下)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保护战争受难者》——
一部厘清国际人道法渊源及法理的著作(下)

    1859年,苏法利诺战役。瑞士商人亨利·杜南发起对双方伤兵的救援行动,这被视为红十字运动的起源。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战争中可以发挥的作用是其存在的重要因素,因此也备受关注。

    对中日战争及红十字会救护的评述

    作者比尼在描述侵占满洲与上海事变中,评述了日本发动对中国满洲侵略的背景及战略意图,而世界和日本把这次战争美其名曰为满洲事变和中国事变,因此当国际委员会询问两国是否遵循日内瓦公约或海牙法规,中国红十字会答复竟然是相关条款得到了尊重,日本红十字会则答复日中不存在战争。国际委员会派出代表前往上海探访了中国红十字会的39所急救医院,也探访了日本军用医院,还探访了被炮弹摧毁的市区,还审查了中方对日方违反日内瓦公约的投诉。作者评价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只是满足于表示自己出场了,却没有尽力为平民的境遇施加直接的影响,也没有在当地努力开展自主行动。”他还认为:同大使馆和公众舆论一样,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也低估了满洲事变的严重性。国际委员会受阻于两个事实,一是这场冲突未经宣战,二是针对这场冲突所公认的虚假称谓涉及日中之间以和平为主的关系的维持。

    但作者在描述日本侵华战争的简要过程后披露:“面对这样一个人口过多、境遇悲惨且经历多年战乱激变而愈加贫穷的国家,日本的侵略在人道层面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后果。除了战争引起的无数牺牲和破坏,还要加上极为严重的洪水所造成的灾害。”国际委员会委托代表前往上海,并致函交战国红会,希望提供服务。代表瓦特维尔及后任卡拉姆进行的巡查,向国际委员会和其他国家红十字会传递了信息,接受和转送了国际委员会和不同国家红会的救援品,对于战俘保护也做了努力,敦促日本批准和遵守战俘待遇公约,但日本政府宣称该公约包含一些不适合远东情况的条款,因此大大限制了公约的适用范围。作者批评日军“从1937年秋天起,中国的主要城市,特别是上海和南京,都遭到了反复的毁灭性轰炸,毫无区分地打击军事目标和平民居民点,连医院和救援队伍都未能幸免”。国际委员会向双方发出了呼吁,要求遵守公约,禁止以任何方式攻击或轰炸城市、乡村、住宅或不设防的建筑物,但没有取得预期成效。

    作者评价国际委员会在中日战争中的作用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代表团在情报和联络方面确实发挥了有效作用。在这方面,它为有意愿向中国红十字会提供帮助的国家红会提供了行动上的便利”,但是国际委员会在扮演调停者和保护冲突中的受难者,尤其是落入敌手的人们方面是失败的,原因一是委员会只出现在交战国一方,二是国际委员会掌握的物资少得可怜。比尼翁认为国际委员会中国任务的失败还有两个影响因素,中日双方对改善俘虏境遇方面的努力不理解,日方认为这个法律不适用远东形势,这当然是为其暴行辩解,另一方则显得无力强制执行。其次,国际委员会和各国首先考虑的是保存好自己的物资来应对已不可避免的欧洲战争。但在中日战争期间,中国红十字会已经开始强大,并发挥了巨大的救护作用,同时得到国际上美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红十字会的支持,成为战争中保护战争伤者、俘虏、平民的主要救助组织,这些史实,中国的学者近年也在发掘整理出版了一些著作,但不属于此书的描述范畴。

    人类的一切尊严来自思考

    比尼翁尽管是国际委员会的领导成员,但这本书完全是他个人的研究成果,他在序言里称“本书不必然代表国际委员会的官方立场,所出现的不同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本书的写作意图是:“把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司法研究的方法结合起来,以阐释法律与实践的相互影响,并还原这一构成国际委员会所有行动基础的辩证关系。”的确,本书圆满地实现了他的意愿。看完此书,我们能清晰地理解红十字运动实践和国际人道法之间的互相促进发展的脉络和辩证关系。比尼翁掌握的写作资料非常详实,研究作风严谨,他说他翻阅了国际委员会所有工作报告以及刊登在从1869年到1999年在《红十字国际通报》和《红十字国际评论》上的通函、简介和其他通报,还有红十字成立以来的25次国际会议的报告等国际委员会的所有可以查阅的资料,本书后面附注的概要索引就有70多页码,开头注明的缩写表和条约表就有20多个页码。

    比尼翁很客观地评述国际委员会在各个战争中的作用和缺憾,讲述国际委员会及红十字运动的进步和发展,让我们看到一个伟大国际组织的使命不断进化的过程,其成功和失败的干预案例,都成为该组织进一步发展、更多承担起保护人类生存底线使命的力量来源。作者文笔凝练而优美,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一场大战的过程,有时候又有富有哲理的评析,引用的格言谚语也很引人思考。

    比尼翁在书的“总论”开头引用了帕斯卡《思想录》中的一句格言:“”。他自己有一段很富有哲理的话来描述他这本书的出发点:“没有思考引领的行动终将被困于行动主义的流沙;同样,脱离实践经验的思考最终会在纯粹抽象的冰冻世界里迷失自我。所以,如同个人的成长过程一样,有必要在组织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暂时性地停止行动,短暂地摆脱日常的压力和紧急任务的奔忙,以便重新审视自身的基本方向、行动准则和行动界限,最终以一种批判的却非恶意的眼光看待自我的主体存在。德尔菲的神灵教育人们:自己认识你自己!”这段富有哲理的话特别适用于经历过汶川地震救灾行动的辉煌和郭美美事件陷于谷底的中国红十字会,细读过后,能帮助我们理解红十字运动的本意和国际人道法的渊源。

    (本文作者系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理事长)

    ■ 刘选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