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国际组织在华扶贫路径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给现金、重文化、促自治
国际组织在华扶贫路径

    2015年3月3日,李万燕(前排右一)在现金仪式发放现场。

    平寨村花腰傣族刺绣协会的管理人员

    今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二个扶贫日、世界第23个消除贫困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了16日举办的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并做主旨演讲。

    在9月底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刚刚通过的《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到2030年全球消除极端贫穷,而我国将这一目标定为2020年。

    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洪天云介绍,我国还有7017万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仅剩6年时间要实现全部脱贫。每年要减贫1170万,平均每个月要减贫100万,时间非常紧迫,任务非常繁重艰巨。

    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资金、物资怎样给才有效,可以直接给钱吗?贫困地区的资源如何开发?是一个一个地重点帮还是帮一群?一群人又该怎样帮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国际组织在中国是如何做的。

    直接给现金

    机构名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在华时间:始于2005年7月

    工作领域:致力于迅速有效地应对武装冲突或在冲突地区爆发的自然灾害所带来的人道需求

    减贫特色:以受益人为中心,根据其特殊需求、实际技能和脱贫积极性,提供生产性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或两者结合的援助

    扶贫案例:生计项目

    2015年3月3日,麻栗坡县坝子村的97户村民每家的账户收到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生计项目的6000元钱。“(领到钱的时候)我非常激动。随时用到钱的时候,我都能拿得出来。”村民李万燕(女)表示。

    当地虽然交通不便,不过倒是很适合种茶,猛硐乡也因出产老山茶而闻名。正是考虑到这一现实情况,李万燕盘算着将来自己做茶叶生意。

    得知自己申请的生计援助金被批准后,李万燕已事先想办法凑钱去昆明参加了一个茶艺培训班,并且拿到了资格证书。

    “我准备近期去茶厂上班了,茶厂就在山的那一边。”她一边指着远处一边说道。她说去茶厂上班也是为了学习更多和茶叶相关的知识。

    正所谓自助者,人助之。这个项目的前提也是受益人自己有改善生计的意愿,紧接着就是严格可控的流程。受益人提出申请,写明打算做什么,如何做。然后当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会挨家挨户进行走访和评估。如果条件符合,才能通过评估,并最终领取现金。

    两天后,300多公里外的弥勒市扯龙村村民赵红星也领到了6000元现金。38岁的赵红星是53户受益农户之一。

    利用领到的6000元现金,再加上自己的积蓄,赵红星买了一台价值8000多元的菌类打包机。打包机每小时可以装包800个,极大地提高了他的生产效率,而原来靠人工每人每天只能装200包。有了这台打包机,蘑菇产量可以大大提升。

    让李万燕和赵红星受益的正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博爱家园项目,该项目得到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支持。也正是由于引入了国际理念,李万燕领到的不是农具或其他生产资料,而是现金。

    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生计援助专家溥义看来,发放现金的好处是人们可以自己决定做什么。“这也是最高效的方式,因为他们比我们更了解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溥义这样阐述该项目的理念。

    当然,并不是每个村民都像李万燕和赵红星这样幸运。在当地红会的走访中,有些村民的计划就因不切合实际而未能通过评估。比如,有个村民提出想养10头猪,但是问题是现有的猪舍根本容不下10头,而且该村民不具备任何科学养殖的知识。

    发完现金并不意味着这个项目的结束,几个月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还会和当地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前去进行评估,以便了解援助金的利用情况,以及村民们的生计得到了多大程度的改善。同时,发放现金也不仅仅局限于麻栗坡和弥勒,该项目的选点工作还会继续,受益人的范围也会扩大到云南省其他村县,甚至省外的其他地区。

    发掘农村文化资源

    机构名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在华时间:始于1979年9月

    工作领域:减少贫困、能源与环境、灾害管理、南南国际合作

    工作目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到2030年彻底消除极端贫困

    减贫特色:注重对文化特性的保护,努力探寻出使人民通过合理利用而非牺牲自身文化遗产而提升生活水平的脱贫之路

    扶贫案例:传统编织,创意减贫

    平寨村,坐落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花腰傣族之乡。

    年轻人大都去大城市找酬劳高的工作,留守在村里的妇女忙于耕种和家务,越来越少人有时间潜心钻研刺绣技能。

    平寨村的状况只不过是55个少数民族如今面临处境的一个缩影。虽然少数民族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49%,但其贫困人口数量却占到全国的一半。

    这部分人群具有丰富而独特的生活方式,如果能够加以妥善保护和管理,可以大大促进其发展,但这一点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在高速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古老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

    为了提高少数民族保护传统文化的信心和能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同中国政府一道开展了一个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减贫项目,历时6年,耗资700万美元,为包括云南、青海、新疆和内蒙古在内的27个少数民族地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帮助当地摆脱贫困。

    在平寨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帮助村里的妇女建立自己的刺绣协会,提供厂房和设备,并对她们进行有关会计、人事管理、设计和市场营销方面的培训。在从事农业生产的需求很难消除的其他地区,奶牛生产与蔬菜种植协会也相应建立,帮助社区提高收入并提高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加强这些社区的自我组织管理,以及生产、销售的能力,协会的成立使得整个地区收入水平有所提高。

    在此基础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继续与这些协会开展合作,解决偏远和欠发达市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比如成本与竞争力,如何满足消费者对商品原创性需求的同时实现规模生产,如何让传统设计适应现代人的口味同时又不失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如何发展系统的营销并确定可持续的目标市场等问题。

    除了解决提高生计,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还致力于确保这些项目点的长期可持续性,主要集中在带动少数民族社区成员实现态度上的转变——“从要我做,到我要做”,使他们项目结束后利用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力量推动农村自组织机构名称:乐施会

    在华时间:始于1987年

    工作领域:协助贫穷人改善生活及持续发展

    减贫特色:推动社会力量,以农户为主体的社区组织手法,改善贫困农村生计

    扶贫案例:箭杆林村道路修复项目

    2013年8月,北川羌族自治县社区志愿者服务协会和乐施会人员来到芦山县箭杆林村3组。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两次自然灾害的影响叠加使这里通往外界的便道被完全阻断。

    村民们对修路充满了渴望和期待,当项目组工作人员问到:“如果有机构愿意出钱帮助你们买修路的材料和租用修路的设备,但要你们选举人员自己管理,并由村民投工投劳,可行吗?”村民露出一些诧异:“哦,我们自己管理,你们愿意相信我们?”

    乐施会的工作人员给村民解释:“我们不是相信你们几个人,而是相信村子所有的村民,相信大家能走在一起,选举出管理人员,组织大家讨论这条路准备怎么修,需要多少钱,准备购买哪些材料,是否需要租用挖掘机,如何管理材料,如何管理施工质量,当然这些清楚后,资金能下拨给你们自己管理,这样是否行得通?”

    在场的村民思考了一会儿,回答:“没有问题吧,我们可以做。”

    接下来,村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出5名管理小组成员和3名监督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并带领村民讨论出明确的资金管理和投工投劳办法。

    集体筹资集体投工道路重建项目从2013年11月12日正式启动,历时54天,三组村民投工1284人,自筹资金27,600元,香港乐施会资助228,123元,到2014年1月6日全面完工。

    开工后30天,按约定公布了修路的明细账务,包括香港乐施会每笔拨款、村民自筹和捐赠的资金、买材料的开支、租用设备费、购买大米和盐巴的费用等等。项目完工时管理小组再次把所有财务和票据进行了公开。

    从修路的工期而言,54天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从管理小组和村民自我管理的成长而言,54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多少场面历历在目:管理小组组长从习惯个人做决定到小组做决定的改变;黄会计面对村民的质疑从委屈争辩到通过定期公布账目和原始票据来取得村民的信任;唯一的妇女代表从信心不足到主动说服丈夫让自己参加公共事务的管理……

    54天的辛勤劳动,换来的不仅是一条村民盼望已久的道路,更重要的是每个相关群体在其中都得到了成长。(王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