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报记者 王会贤 在今年慈展会的官方活动列表中,往年重头的“儿童福利”、“灾害救援”等主题退避三舍,“互联网+”“社会创新”“慈善法”“慈善信托”等热点成为各论坛、沙龙的关键词,其中最抢眼的“互联网+”元素更是遍布各个角落,以此为卖点的活动多到让媒体观察者分身乏术。 虽然众多公益机构今年都以“互联网+”作为噱头来吆喝,但只要细心观察其项目结构,就可辨别哪些机构只是追逐概念,哪些机构才是真正将互联网精髓灌输到其项目当中去的。《公益时报》记者精选了两家在慈展会上对“互联网+”概念有独到运用的展位——“路人甲APP”和灵析,向各位进行展示。前者在慈展会喧宾夺主、大放异彩,后者则以静制动、步步为营。 路人甲创始人:韩靖 惠捐模式是创新 最大的风险是资本 互联网的真谛是集合用户,路人甲与其他平台的区别也在于,我们的目标不是为了筹钱,是为了筹人。 路人甲自身的持续模式,是让公益真正与商业握手的惠捐模式。在路人甲上捐十块钱,就可以领优惠券。他们在这里捐得开心,用得有乐趣,做好人做得有成就。其次,让消费产生情怀,不仅是消费者,商业平台给路人甲的优惠券都是特殊定制的,他们也要表达公益情怀。 一张优惠券路人甲赚大概五毛钱到两块之间。现在一个比较成熟的优惠券分发平台,每天能发15到20万,路人甲现在跑出来的数据优于其他(优惠券)平台,三年之内应该每天可以发到50万。现在没有花费任何推广费的情况下,已经有5万用户。APP激活率31%,捐款转化率39.5%。商业上购买用户转化率大概是2%~3%,路人甲可以达到接近40%。这样的优质用户,是持续性的保障。 前期扩张要有一些战略性风险,每个互联网公司都如此。很多公益平台可能没有真正想清楚怎么跟商业真正有价值地结合,最初我们尝试的是买捐模式,后来想,用户到底是来买东西还是捐钱的?他不一定需要买这个东西。所以后来调整到惠捐模式,用户来的目的很明确——来捐钱,优惠券是鼓励。 再有公益心的人,每年捐赠的频次也不高,全球最高的美国平均每人每年7次,其他消费频次远远大于这个。路人甲要做的是把你的吃喝住行都能与公益挂钩,你的驱动力就有了。真正走入生活中,用公益改变消费。 路人甲APP 2.0版将在12月份发布,有比较大的改变。很多工具、互动、活动,让用户与公益项目发生更多联系。 路人甲刚融完一轮大天使。我们的第一风险仍然是资本风险。在美国做社会影响力投资的资本,最大一个单只基金达到1500亿美元,中国没有。以后不一定每次都能融到资金。国内资本的态度,懂社会影响力投资的,又有基本可能投路人甲的,不超过20个,我有个名单,融资的时候去一一拜访。这轮融资后,我们会找小的投资人成为我们的伙伴,成为股东,现在至少有10家在报名了。 跟股东的承诺是三年之内把路人甲做到一个估值30亿人民币的公司,这是底线,争取干到50亿。 灵析产品经理:彭微 专心做好一个服务性工具 很多用户在日常管理中用的软件加起来可能十几款,消耗很大的人力物力,这样的管理也不是科学的。筹款、志愿者管理软件很多,灵析的最大特点是,大家能做到的我们都能实现。 最新增加的筹款模块,目前正在内测,十一后正式推出。其实以前也有简单的收款、筹款功能,比如交报名费,鸿芷咖啡馆等机构都在用,现在把它更完备了。未来会增加更符合大家需求的功能,比如月捐。 我们产品的基本出发点是人,涵盖用户与机构的所有交互记录。大家用它管理捐赠人、志愿者等信息,但可能是直接输入或导入的,然后再通过灵析做信息披露传播。很多合作伙伴说,为什么灵析不做一个筹款功能呢,这样就不需要再导入了。筹款模块因此应需而生。 筹款模块第一个功能是微信众筹,其他平台也可以适时开发。它很自由、灵活,机构自己决定是否设上限,时间长短,可以说想怎样筹就怎样筹,还可以设置一个适合自己品牌风格的筹款页面。捐款后可以给用户反馈,灵析已经积累的联系人管理机制,可以通过短信、邮箱甚至微信自动推送捐赠反馈信息,让捐赠人踏实放心。捐款记录等信息则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支持者图谱。与其他功能打通,到账披露、查账披露都能实现,随时跟捐款人发送项目进度。 对公众来说,理性地看,要他对一个捐款平台产生非常大的热情,需要时间,信任感其实来自于机构和人。服务于这种关系,让公众与机构之间的沟通更短,是我们要做的。 服务型工具是我们一直的定位。公益圈很小,大家都很熟悉。希望各司其职、共同发展,共同服务大家。并且对机构来说,多平台同时筹款也很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