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专题
   第12版:公益人
   第13版:社会创新
   第14版:国际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海外学人
“9·9公益日”,尚未盖棺定论,何不静候?
八月单笔大额捐款都给了谁?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公益人

第13版
社会创新

第14版
国际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海外学人

新闻内容
2015年09月0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9·9公益日”,尚未盖棺定论,何不静候?

    (上接05版)

    观点

    我对朋友圈募捐有看法

    韦栋 势成非营利组织风险管理中心

    这两天朋友圈筹款的现象,我觉得有几点是需要警惕的。

    1.为了钱,公益机构也可以没有底线。劝募是一个专业性的活动,有人说需要让一些公益机构有筹款的体验,至少可以积累一点经验。但是这种体验,不是意味着要以舍弃机构的愿景与使命为代价,即使没有愿景也没啥使命,更没有理由舍弃基本的公民素养为代价,靠要挟、绑架他人,反复在一些公共群空间里募捐,只要给捐钱,就觉得他是好人,不捐的就是另一种形象。这种体验不要也罢,一旦这种劝募习以为常,恐怕贵圈沦落得都不及红灯区了。

    2.项目描述浮于表面,玩的就是肤浅。虽然社会大众的同情心需要持续性的鼓励,但是公益机构把项目描述之肤浅当作对国情深切理解的机智性把握而沾沾自喜,窃以为此类筹款机构实为公益之贼也。公益不去探讨解决社会问题之根源,只把筹款、项目执行当狂欢,十年二十年,又有什么意义?公益机构还都想着让自己的机构基业长青,成为百年老店吗?

    3.急功近利,坐享其成的快消式劝募。互联网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互联网+公益也被吹嘘成让公益插上了翅膀,可如果发动机不行,都飞不出朋友圈,你再有翅膀又有多大用?微商从朋友圈下手,传销更是从亲人下手的,莫让自己的善,成为朋友圈的负担。优秀的劝募,总是体贴地帮助捐赠人更大化地践行公益,反馈成效。而这种体贴,不是用朋友圈的刷屏体现的。

    4.众多的基金会因钱丧志,不伦不类。在这一波募捐狂欢的背后,是基金会劝募角色功能的退化。这几年基金会劝募方面都没有啥新鲜的亮点,冰桶是从美国来的,徒步、跑步、越野啥的,都是模仿乐施会毅行的变种,国内基金会劝募真有点被阉割了一样,没啥变化,也难怪会有1:1搅动了这一摊死水。说基金会不伦不类,都自己忙着自己的项目了,哪有统观天下的视角,担当天下兴亡的责任?

    总之,散财有道,聚财更要有方,不能因为过多强调了花钱,而又忽略了劝募。深圳社会组织45家机构只有2家审计报告合格的状况,不知是否会发生在今天这么多劝募机构的身上?

    朋友圈筹资,还是悠着点吧

    杜兴强 江西公益人 

    过去的一周时间里,腾讯公益“9·9公益筹款日”活动让中国公益界沸腾了,这种“点对点”式的小额随手捐的筹款形式似乎成了一种现象,准确说,应该是一种新的趋势。

    从新浪微公益到腾讯乐捐,互联网公益模式的兴起给中国公益组织带来了新的筹资渠道与方式,社交化、透明化、筹资+传播的组织形式,让民间公益组织看到了希望与曙光。谈及公众小额筹款运作,我觉得免费午餐当属代表性项目了,捐赠3元钱就可以让乡村学校的孩子吃上一顿午饭,据免费午餐财务资料显示,2014年筹款收入中个人小额捐赠占比67%,创造了公益记录。

    依靠微信群、朋友圈发起的腾讯乐捐平台,无疑让小额筹资变得更方便、更透明,这种强关系式的劝募渠道似乎让公益组织的信任度有所增加了,从信任个人推及信任他所在的组织或项目。

    凡事过犹不及,朋友圈还有个杀手——微商,也是从朋友圈的熟人下手的,圈内称“杀熟”。就个人来讲,我从不反对通过朋友圈筹资,但集团化、集中式、频繁性的微信筹资无疑是朋友圈的一场“浩劫”,似乎违背了我们一直所倡导的捐赠自愿原则,捐与不捐,都可能会让心情纠结,有些磨叽了,频繁地刷屏也必定会带来负面效应。

    这次腾讯乐捐“9·9筹款日”对于民间公益组织是机会,也是危机,朋友圈筹资,还是悠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