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王勇 8月25日,青海西宁曹家堡机场,地面温度14摄氏度。 天气略有点阴沉,简短的欢迎仪式之后,百名公益人开始了为期五天的旅程。 这是青海第一次迎来如此大规模的公益团队,而公益人组成如此大的团队前往一地在国内同样少见。 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 他们有来自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的公益人,有几十家企业的CSR相关负责人,还有来自中央和行业媒体的公益报道者。 将他们汇聚在一起的是“”活动。这一活动由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青海省民政厅、公益时报社主办,北京香港马会会所特邀主办,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承办。 为期五天的“百人青海公益行”究竟要做什么呢?考察、调研、抑或是捐赠、实施公益项目?为何会需要这么多人参与? 8月25日 海南州贵德县温泉福利院 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温泉福利院是百人青海公益行的第一站。 这里入住了37位五保老人和1名弃婴,依靠国家给予的五保金维持日常的生活开支,但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 院长朱可升表示:“县里经济不发达,也没有什么企业,基本上没有接收过捐赠。老人们提出在房间里安装电视,这样就可以各看各的,但院里没有资金。” 能保证的只能是老人的基本物质生活,如果添置活动器材、阅览室、棋牌室等以提高他们的精神生活水平,缺口在20万元左右。 当《公益时报》记者问起有没有寻找过外界资源时,朱可升无奈地表示:“没有什么公益组织、慈善人士到我们这里,我们想联系也联系不上。” 如果没有实地的走访,估计很多人不会想到,一家公办的福利院会出现这种情况。 然而,这就是现实。公益资源及注意力的失衡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严重。在信息化的今天,需求与资源在这里仍没有一键联通。 “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最需要的是服务平台。我们组织百人青海公益行活动的目的就是发挥平台作用,让弱势群体与公益组织、捐赠人实实在在地建立联系。”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京强调。 第一步是了解需求,在此基础上才会有下一步公益项目的实施。 8月26日 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 8月26日,伴着晨光,百名公益人开始向高海拔的果洛藏族自治州挺进,前往位于三江源核心区的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青海藏族的第一所民办福利学校。 翻越海拔4037米的垭口,经过5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抵达了学校。没有寒暄、没有休息,对学校的了解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刻直接开始。 从只有40人的第一批培训班,到现在已有1000多名学生的男女双校,学校已经走过了25年的历程。作为创办人,吉美坚赞25年的坚持与努力引起了众多公益媒体人的关注。 1990年,北京佛学院毕业的吉美坚赞回到家乡,在自己寺院的宿舍里办起了以藏族传统文化为主的第一批培训班。 1994年,吉美坚赞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3000元开始筹办学校。当时寺院活佛听说后立即借了5万元,但钱依然不够。 吉美坚赞说服了家人,把家里的牦牛抵押到信用社贷了8万元,经过政府批准后才建起了学校。 虽然建校花了很多钱,但学校始终坚持不收取任何学杂费和住宿费,凡是孤儿、残疾儿童、特困儿童的生活费及所有的日常开支全部由学校承担。 对于只是一位僧人的吉美坚赞来说,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在福利学校稍有规模之后,吉美坚赞又开始四处奔波寻求资助,终于在2005年建成了全藏区首所女子学校。 现在这里已成为藏区的教育圣地。 学校实行汉英藏三语教学,吉美坚赞自编教材,除了开设基本的文化课程之外,还有因明学、音律学、历算学、医学、工巧学、语言学等特色课程。 然而吉美坚赞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为了扩大学校规模,使更多孩子可以接受教育,他又开始在各地奔波。 新的学期开学在即,因为校舍有限,最近几年每次只有200名学生入学,而报名者常常达到上千人。 如果要多招学生,目前的住宿条件远远不足。 已经是第二次来到学校的北京香港马会会所不仅带来了从会员中募集的110多万捐款,打算为学校建设新的宿舍楼,还邀请了海归设计协会的4位设计师对学校进行了实地踏勘。 “学校的老区已经老化,新区缺乏规划。校舍的建设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捐一笔钱建一座房子。不仅要进行整体规划,还要进行景观优化、环境治理。我们会邀请结构、景观、环境等多个专业的设计师加入。”设计师周琳表示。 中国扶贫基金会也在现场表示,将会对北京香港马会会所的捐赠进行配比捐赠。 正在实施学校卫生室捐建公益项目的中脉道和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张建仑则注意到了学校医务条件的不足。虽然目前青海还不是项目的实施省份,但张建仑表示,一定争取在明年为学校建设一个卫生室。 “公益机构有项目,并且需要寻找可以实施的地方,学校有需求,我们牵线搭桥,发挥的作用是一加一大于二的,与给钱是不同的概念。” 除此之外,据学校计算机老师介绍,目前只有一个电脑教室,一个班的学生也只能轮流上课。因此,上海仁心公益基金会也现场决定为学校捐建一间电脑教室。 “根据自己的感受奉献自己的爱心,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正是百人青海公益行的目的。”刘京强调。 如果只是小规模的公益考察无疑是达不到这样的目的的。 百人公益行,。 8月27日 尖扎县敬老院、黄南州儿童福利院 继走访贵德县温泉福利院、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之后,8月27日,“百人青海公益行”来到了尖扎县敬老院。 走进院内,首先引起大家关注的是广场上的转经筒长廊。 如果不是知道这是敬老院,很容易以为走进了藏传佛教寺院。 不仅广场上有,在敬老院的食堂里还有一个需要众人一起拉动的大转经筒。在略显拥挤狭小的食堂里,老人们正在通过一起拉动绳索转动转经筒。 敬老院里为什么会有佛事设施呢?据敬老院工作人员项智吉介绍,院里目前共有109名五保老人,平日里转动转经筒是主要的活动之一。 通过祈福,老人们的精神是富足的,同时对身体也是一种锻炼。 “我们希望将食堂翻盖成有460多平方的二层楼,一层做食堂,二层是活动室、佛堂。让老人们有更充足的空间活动。”院长冷本级让表示。 尽管目前仍然有50万元的资金缺口,但院里并没有放弃。 对于这些老人来说,或许生活清贫,但无疑拥有另一种幸福。 与尖扎县敬老院一墙之隔,是黄南州儿童福利院,同样富有民族特色。 作为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的社工实践基地,联合会为福利院捐赠了一个电脑教室,购买四十多台太阳能热水器改善了孩子们的洗浴条件,还参与了绿色种植扶贫项目。 为了欢迎“百人青海公益行”团队,孩子们跳起了热情的锅庄。 当然,锅庄并不是只有在客人来时才跳。孩子们表示:“我们一般下午没事的时候就会跳一下。” 除了锅庄,还有唐卡。 十几个孩子正在院子里专心地绘制唐卡,从几岁到十几岁都有。问起为什么要画唐卡,一个孩子腼腆地说:“我就是喜欢唐卡就学了。” 多么简单的理由,又是多么强大的理由! 这样的孩子还有100多名,而院里共有515名孤残儿童。虽然都是孤儿,但在与孩子们交流时,并没有悲伤的感觉,有的却是腼腆的笑容、淳朴的话语…… 让人不由心生感慨:究竟谁是帮助者,谁是被帮助者呢? 也许青海是贫困的,但青海人的精神却无疑是富足的。也许我们的物质生活是富足的,但精神生活呢? 对公益目标的追求,对公益事业的投入,或许正是源于我们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正如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京所说:“助人自助,第一层面是帮助别人自立,即授人以渔;另一层面指的是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8月28日 西宁 公益分享会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一点北京香港马会会所总经理唐小尧深有感触。 在8月28日的分享会上,唐小尧讲述了援助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的历程。对他来说,最大的收获是感动与信任。 吉美坚赞25年坚持办校的经历感动着他,但他明白学校有许多地方需要帮助,不可能由一个机构来完成。 “和我们的会员沟通之后,十天左右的时间就筹到了110多万元善款,是吉美坚赞校长的事迹感动了他们,但也显示了会员们对我的信任,这让我十分感动。” 而且8月26日现场考察后的几个晚上,相关各方还一直在讨论学校具体的建设思路和整体设计方案,同样让唐小尧十分感动——之所以能够忘掉身体的疲惫,进行热烈的讨论,正是来源与精神的兴奋。 这一经历与感受并不是唐小尧的专利。只要你投入公益事业,必将遇到更多的同类,收获更多的感动与内心的富足。 怎样让公益更有力量?“把平台打开,不断的跨界交流、合作,在做公益的同时,通过不同思想的碰撞,既可以助人,还可以享受交流的快乐。”儿慈会副秘书长姜莹强调。 “和自己的核心优势结合在一起的才是好的公益项目,让更多人参与,推动更多的行动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希望发挥平台作用,让公益人互相学习交流。”刘京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