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人物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自述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海外学人
谈谈助学该怎么做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人物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自述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海外学人

新闻内容
2015年08月25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百色助学网事件之后
谈谈助学该怎么做

    百色助学网”曾开展多次公益活动,目前网站已被关闭,创办人被警方拘留。

    编者按

    8月13日,广西电视台报道称,百色市隆林县王杰以拿个人名义注册的“百色助学网”为幌子,蒙蔽爱心人士,诱奸山区女童。当晚,王杰被隆林警方控制。

    现在,百色助学网已经不能打开,但王杰发布的募捐信息,仍然挂在施乐会的官网上。据了解,其助学金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施乐会网站的募捐。去年年底,这家网站曾因向求助者收取高额置顶费饱受质疑。

    平时讨论该如何防止女童被性侵的公益组织从业者们,对自己群体里出了这样的败类痛心疾首,对此事的讨论也众说纷纭,并由此引发对于“一对一”助学模式的探讨:“一对一”助学应不应该做?助学中间人怎样监督?怎样协调捐赠者和受助人?请听一听助学实践者们的说法。

    ■ 本报记者 王会贤

    观点1

    泛海公益基金会高级项目经理 谭红波

    前两天百色助学网丑闻被爆出来之后,大家对“一对一”助学群起而攻之,说这种助学方式是“大爱无能”的表现;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等成本,收效却十分低下,是“最低效”的公益;简单易行,专业性不强,是“最笨”“最懒”的公益;容易使受助人养成依赖的习惯,所以是“最坏”的公益……如果说之前反对“一对一”助学的理由还不那么充分,那么百色助学网丑闻则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反对证据——开展“一对一”助学的中间组织极容易不受约束,非法从中谋取利益。

    看到大家如此同仇敌忾地数落而且贴了诸多标签,作为近十年的“一对一”助学组织者和参与者,我默默看着而不敢出声。而且发现很多“一对一”助学组织基本不参与这种争论,只是在继续坚持做自己的事,我觉得他们其实应该更知道这个项目的利弊得失,不过也许和我一样在内心深处惧怕这个“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时代。  

    “一对一”助学和其他很多公益项目一样,就是一个解决教育发展领域相关问题的公益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也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寻找贫困学生、与资助者和受助者沟通等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有些助学组织为了更加“有效”管理,给受助孩子提供反馈信模板;有些受助者形成“依赖”,直接与捐助人联系索要更多的帮助……这些都是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方案解决。但不能因为出现了这些问题,就否定这个项目。

    有很多捐助人愿意支持并参与“一对一”助学,一方面因为参与门槛比较低,另外就是资金的去向可见、可控。诚信培养和建设需要经历比较漫长的一段过程,尤其是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不管来自政府还是市场或者第三部门,太多的不诚信使得这个社会的道德信用现状堪忧。重新建立起信任体系需要从一些简单的事情做起,公众的接受和容纳,公益慈善组织的专业规范都需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有些“一对一”助学组织就在长期稳定捐助人的支持和帮助下,逐步开展实施了诸如“一对一”心理陪伴、“教师培训”、“学生安全教育”等项目。  

    我觉得创新不一定是要否定之前的做法而去寻找新的做法,有些“百年老字号”的公益慈善组织仍然在做“一对一”助学。它之所以有顽强的生命力,说明不管是捐助人,还是受助人,也包括公益慈善组织,其实都有需求。作为回应社会需求的公益慈善组织,有责任和义务设计相应的项目去满足这种需求。这本身没有什么值得非议的,也就是说“一对一”助学本身不存在那么多是是非非。我们需要思考的是用何种方法将这个项目管理得更加规范、有效,如何运用一些创新的思维去改进完善传统的手段。

    所以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一起来用实际行动帮助“一对一”助学组织,寻找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不仅公益圈包括社会公众都要对这个行业多一些包容和共存,只要不触及法律和道德禁忌,就应该用理解和接纳的心态鼓励其尝试和发展,至少不要随意去贴标签。而公益慈善组织自身要正视且不回避任何存在的问题,做好项目和机构的管理。社会公众,尤其是与此直接相关的捐赠人,要对自己的捐赠行为负责,主动甄别募捐信息的真伪,不能因为几幅照片、几段煽情的文字,就一时冲动急于释放自己的爱心,一定“三思而后捐钱”;捐赠之后保持对所支持项目的适时关注,了解跟进项目的实施情况,盯紧资金的使用。如此才能既帮助到真正需要的人,又推动公益慈善组织不断完善提高。

    (下转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