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通过向农户发放小额有息贷款,回收贷款赚取相应利差,帮助农户和机构自身进行发展”——这一直是公益小贷机构的运作模式。融资方式多元、资金充足被视为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时下,传统资本市场将公益小贷机构拥有的债权视为高风险资产,融资一直是困扰机构发展的一大难题。 最近,一家名为“中和农信”的公益小贷机构选择借力“资本”模式进行筹资,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成功发行了10亿债券,紧跟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里的 “公益融资客” 中和农信是一家专注于农村小额信贷的社会企业。起源于1996年世界银行在秦巴山区的扶贫贷款项目,前身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项目部,于2008年转制成公司化运作,专门负责小额信贷扶贫试点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中和农信的目标是通过无需抵押,上门服务的小额信贷方式支持贫困地区中低收入家庭开展创收性活动,同时还提供多种形式的非金融服务,全面提升客户的综合能力,从而实现可持续脱贫致富。 截至2015年7月31日,中和农信已累计放款111万笔,106亿元,覆盖17个省份,147个贫困县,有效客户28.7万户,贷款余额23.4亿元。 在2014年12月4日和2015年6月14日,“中和农信”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分别两次从资本市场共成功发行10亿债券。 “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的可预计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 自1970年美国的政府国民抵押协会,首次发行以抵押贷款组合为基础资产的抵押支持证券-房贷转付证券,完成首笔资产证券化交易以来,资产证券化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金融创新工具而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此基础上,现在又衍生出如风险证券化产品。 中和农信总经理刘冬文称:“‘资产证券化’方式打开了公益小贷从资本市场融资的通道,标志着资产证券化已成为公益小贷机构盘活存量资产、放大融资杠杆的长效举措。” “资产证券化” 是怎样操作的? 中和农信通过小额信贷放贷给农户,中和农信自然成了债权人。中信证券将中和农信的债权通过“资产证券化”专项计划的方式设计并转化为债券产品,该“资产证券化”计划成功后,债权就不属于中和农信了,当然也不属于中信证券,是属于机构投资者。如果投资者完全购买了“资产证券化”专项计划这款产品,当然所有风险都是投资者个人承担。 中信证券的作用只是作为机构投资者(债券购买者)与中和农信(债权人)之间的“中介商”,制定这一计划并管理,同时收取管理费用。 2014年12月4日,中和农信与中信证券合作开发“资产证券化”产品,《中和农信公益小额贷款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债券简称“14中和1A”,债券代码为“119119”)以年化6.4%收益向优先级投资者发行债券,正式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第一期发行了5亿债券。 2015年6月14日,《中和农信2015年第一期公益小额贷款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也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债券简称“15中和1A”,债券代码为“119163”),以年化6.08%收益向优先级投资者发行债券,这一期同样发行5亿债券。 如何保证投资者收益? 资本市场都是残酷的,投资者选择投资就一定要求有回报,有时甚至是高额回报,股票如此,债券同样如此,那么这款“资产证券化”产品如何保障投资者利益呢? 要搞清楚投资者收益,让我们再来普及一个金融产品概念——“优先级”和“次级”。 金融等衍生产品中,有一种被称为“结构化”产品。购买该产品的投资者将被分为“优先级”投资者和“次级”投资者。 按一定比例募集“优先级”份额和“次级”份额,用“次级”份额资金来保障优先级投资人的本金与收益。在分配机制上,产品到期分配时,产品的总财产首先用于分配“优先”级投资人的本金与收益,剩余的财产才向“次级”投资人进行分配,从而优先保证“优先”级投资人收益。 中和农信正是通过这种形式,以自身购买“次级”份额来保证“优先级”份额的收益满足了投资者。 中和农信副总经理李真说:“从中和农信的角度来看,我们是买‘次级’,其他投资者买的是‘优先级’,这个专项计划回来的现金流优先保障‘优先级’收益,之后才是‘次级’投资者收益。” 中和农信在2014年12月4日《中和农信公益小额贷款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债券简称“14中和1A”,债券代码为“119119”)中,发行5亿债券,其中,债券14%(7000万元)被中和农信作为次级投资者购入,用于保障优先级投资者投资风险。 同时,“除了购买了14%‘次级’之外,”中和农信副总经理李真还介绍,“资产池对资产支持证券进行了10%的超额覆盖,当前中和农信公益小额信贷资产的不良率不足1%,这相当于给优先级投资者提供了24%的安全垫以覆盖不到1%的风险率,绰绰有余可以保证‘优先级’投资者的风险完全可以控制。” 2015年6月14日,《中和农信2015年第一期公益小额贷款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债券简称“15中和1A”,债券代码为“119163”),和前一次一样,这一次同样发行了5亿债券。与前一次不同的是,此次同时还向“次优先级”投资者发行了8%(4000万元)的债券,作为“次级”投资者中和农信只购买了6%(3000万元),用于保障优先级和次优先级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为何在“15中和1A”中,作为“次级”投资者购买数额降低,李真回应:“在第一期资产证券化时,我们考虑到市场反应以及树立品牌效应,自持全部次级。从第一期发行来看,市场对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可,在相同发行量情况下,自持部分减少,机构投资者购买优先级和次优先级,相应‘中和农信’获得的融资额度增加,融资成本降低。” 而正是有了中和农信充足安全垫的保证,两期债券的评级均为3A级(3A为债券产品最高级)。 “资产证券化”最大担心是 资产优劣 “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创新给像中和农信这样的小额信贷机构运营带来极大活力,资金量充沛。 但“资产证券化”也并非通过一家券商,鼓捣鼓捣就能帮你搞定,机构自身“资产”的优良才是“资产证券化”成功的重要因素。 而中和农信的“资产证券化”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中和农信总经理刘冬文在2014年12月23日举办的微聚2014年第六期“资产证券化,公益小贷的融资创新”论坛上表示,“由于‘中和农信’的资产均是放贷给农村贫困家庭,这使得部分投资机构对于能否按期收回贷款表示担心。几次路演后(指在公共场所向他人推介自己的产品)才有机构投资者表现出了兴趣,通过说服这些投资机构认可贫困农户债券的质量也是一个较难的过程。我们传递两个信息,一方面能保证收益不低于市场同类产品,同时还可以帮助到更多的农民,赋予额外提升资金的社会价值。” ■ 本报记者 张明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