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趋势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社企内部结构与发展路径差异(上)
危机来了,公益传播官应该怎么做?(下)
梅里埃基金会(法国)北京办事处(2014)年度工作报告摘要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趋势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5年07月2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社企内部结构与发展路径差异(上)

    从本质特征来看,社会企业是运用商业手段运作模式实现社会使命的最大化。在欧美国家,社会企业的兴起及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20世纪90年代迎来新的复兴。社会企业概念引入我国只有十年多,但这种模式在我国的存在时间却很久。当前,无论在实务界还是在理论界,我国都出现了一股社会企业热潮,尤其是在公益领域,不少NGO将社会企业视为一种可行的未来发展模式。在企业界,有些企业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很难直接解决社会问题,某些企业家及商业企业也在谋求向社会企业的转型发展。可以说,社会企业主要是由非营利组织和商业企业发展转型而来的,二者发展演变的动力机制、路径及过程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影响到了社会企业的内在结构。

    一方面,基于摆脱资金困境的要求,一些非营利组织出现了明显的商业化趋势,并转型为非营利型社会企业。资源依赖理论可以解释这种转变产生的原因,在面临资源困境的情况下,非营利组织会努力寻找替代性资源,针对资源环境调整自身战略。非营利组织主要依赖于社会捐赠资金、政府资助和基金会资助来支付它们的成本和费用,很多是依赖于第三方付费的慈善组织。但事实证明,这些资金来源渠道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并影响到了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摆脱资金困境,降低总体收入的波动性,保持组织的独立自主地位,一些非营利组织实施了收入渠道多元化策略或商业收入替代策略,为组织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

    在向社会企业转型的过程中,非营利组织发生了商业化趋势,组织模式发生转变。从现实中的很多案例来看,一些非营利组织开始从事各种形式的商业实践,即实施“商业化”和“市场化”。非营利组织的财政传统上依赖社会捐赠和政府资助,现在越来越多地涉及各种类型的商业活动,如向顾客销售产品和收取服务费用。商业化意味着非营利组织要提供新的可以创造收入的产品和服务,为了获取利润,非营利组织的商业行为采取了多种手段,包括服务收费和出售商品,服务收费可以由受益人支付、由企业支付,可以出售与使命无关的商品,也可以出售与使命相关的商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王世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