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趋势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专题
   第11版:社会创新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寻找慈善传统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视觉
公益归公益,法律归法律
公益不应该成为交通事故争议的素材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趋势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专题

第11版
社会创新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寻找慈善传统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视觉

新闻内容
2015年07月2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评论一
公益不应该成为交通事故争议的素材

    肇事司机及车辆贴花

    事件的引爆需要的是一些惹眼词汇的组合,大企业、豪车、西藏、公益,以及车祸、打人,这些词汇拼接在一起,引发的传播力让人吃惊。从7月18日开始,从社交媒体到新闻客户端,署名唐林的《这个世界会好吗?———我被万科慈善豪车队殴打始末》一文,之所以被传得火热,正是基于上述关键词的组合。

    此文风传,首要冲击的便是万科这样一家地产公司的形象。尽管从作者唐林以及万科公司的回应来看,已经可以确定这些豪车与万科并无直接关系,这些车要么属于万科业主,要么属于旅行社,要么属于租赁,车队中亦无万科的员工。毫无疑问,万科有那么一点冤。但反过来想,如果是一群打着万科旗号的车主做了善事被传播,即便与万科没有关系,万科也会想方设法与之套上关系。所以,此事证明,品牌的贴牌行为,充满着机遇和风险。

    唐林讲的故事很富有感染力。在文章中,唐林是一个坚持四年去西藏援助的公益人士,尽管力量弱小,却坚持不懈。此行,他还带上了自己8岁的女儿,很显然,身为人父,唐林希望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女儿的心灵。相反,“万科豪车慈善队”举止粗鲁,甚至当着他女儿的面围殴他,唐林对此的描述是“一群以进藏行善之名,行欺凌弱小之实,嚣张肆虐的土豪恶霸”。

    主流的舆论被这样善恶分明、强弱明显的情景打动了,截至本文下笔,首发在微信的唐文点赞数量已经接近6万。要知道,微信阅读数上6万已经算火爆了,但这篇文章仅仅是点赞数就超越了很多文章的阅读数,可见其流传之快、之广。而面对这样的局势,一群声称亲历7·12雅江交通事故的万科业主也发声了。从阅读数和点赞数来看,后者弱势不少。这可能是因为后者的文章回应水准有限,也因为二次传播的规律所限,此外,在讲故事的能力方面,后者也远不如唐林。

    不过,跳出争议本身来看待这一起冲突,我们可以明确几点。其一,这是一起交通事故,经由交警认定,事故为万科业主负全责,这一点没有异议;其二,交通事故发生前后,双方有别车现象,事后也有肢体冲突,但是并没有立案;其三,双方对彼此在公益行为上的指责,比如唐林认为这些万科业主以进藏行善之名,行欺凌弱小之实,和万科业主认为唐林是借机招生,并非心向慈善,这些都与交通事故本身没有任何关系,也与肢体冲突没有任何关联。

    因此,在公益慈善上的互相指责,变成了没有证据的道德大棒挥舞,双方你来我往,其目的不是为了解决交通肇事的争议,而是为了“出一口气”。进藏做慈善、行公益,原本是好事情,不管你捐助几个学生,还是我捐助几所学校,各自情况不同,量力而行即可。在唐林的文章中,万科业主的“慈善攀比”显得格外刺眼,且不论说法真假,外界舆论对于进藏公益慈善行动的质疑已经此起彼伏。

    的确,如果只是交通事故,毫无撰写长文的必要,以及广泛流传的可能,想要明辨是非,讨个公道,只需要调出行车记录视频,就可一清二楚。之所以闹到这一步,完全是因为跟大企业,跟西藏,也跟公益慈善搭上了关系。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双方激烈地指责对方之余,没有人真正在乎对西藏、对公益慈善产生的伤害。

    对于进藏做公益的人来说,需要对西藏和公益本身充分理解。这里的“充分理解”,指的是要带着同情之理解的能力,进入西藏社会的脉络,进入公益慈善的语境,从西藏的本土出发,从公益慈善的本质出发,来进行自己的援助。援助值得鼓舞,关键在于内心的虔诚与行动的技巧,至于是豪车还是普通车,并没有任何关系。

    也许,唐林和万科业主都是这样一群值得尊重的公益人士,但在他们彼此的争吵中,进藏援助至少不该成为互相攻讦的素材。就这一点来看,这场争吵没有赢家。

    (来源:南都社论)